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从“同心圆”论到“两极模式”论——美国中国学界有关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学说

发布时间:2017-07-08 08:29

  本文关键词:从“同心圆”论到“两极模式”论——美国中国学界有关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学说


  更多相关文章: 费正清 巴菲尔德 “中国的世界秩序” “同心圆论” “两极模式论” 朝贡体系


【摘要】:1960年代,费正清提出"中国世界秩序"的"同心圆理论",长期以来,乃是西方解读传统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学说,在西方和日本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巴菲尔德提出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游牧帝国是一个彼此依存的"两极模式",而周边游牧民族根据自身实力对中原王朝采用"内疆策略"与"外疆策略",发展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梳理了自先秦到清代数千年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关系的历史,也是影响深远的重要学说,这种学说在当今美国流行的"新清史"中也有反映。无论"同心圆论"还是"两极帝国论",两个学说都有其适应性,也有其局限性,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些历史层面。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批判的眼光,取其所长,去其所短,从而丰富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费正清 巴菲尔德 “中国的世界秩序” “同心圆论” “两极模式论” 朝贡体系
【基金】: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7;D691
【正文快照】: 对于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向来是美国中国学界关注的重点,出版了许多著作。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这些著作大多被译成中文,学术影响也日益显现,几乎每本书皆有中文书评。西方关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史的研究相关著作,笔者印象最深的三部著作:i.费正清(John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尚胜;;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2 袁剑;;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J];读书;2009年04期

3 袁剑;;从江南雅韵到边地情结——写在《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中译本之后[J];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4 权赫秀;中国古代朝贡关系研究评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3期

5 黄达远;;边疆、民族与国家:对拉铁摩尔“中国边疆观”的思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4期

6 张经纬;;嵌入历史深处的人类学——评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J];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05期

7 朱金春;;游牧帝国的历史循环——兼读《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与《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J];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剑;;游牧社会视角下的满蒙历史:清代族群问题再思考[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2 朱芹;;体系与依附:独立运动时期李承晚的依附外交研究[J];当代韩国;2011年03期

3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4 张锋;;解构朝贡体系[J];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02期

5 石少颖;;论南朝时期东南亚国家对“华夷秩序”的认同问题——以中国正史资料为视角[J];东南亚研究;2013年01期

6 于逢春;冯建勇;;在学理探究与现实需要之间追寻经世致用之道——2012年度中国边疆学与疆域理论研究论衡[J];东北史地;2013年05期

7 王志强;;西方朝贡制度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费正清《论清代的朝贡制度》评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杨洪远;;从欧文·拉铁摩尔到王明珂:解读中国边疆研究的另一个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6期

9 魏梓秋;;论土达在明代西北边防中的双重角色[J];求索;2011年01期

10 周立志;;宋神宗至高宗朝与高丽关系的几点思考[J];宋史研究论丛;2010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强;李鸿章对越南问题的认识与策略研究(1881-1886)[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峰;国际体系与中国对外关系: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赵荣耀;乾嘉时期清朝与廓尔喀封贡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朱法武;外力冲击下的中琉封贡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煜;清中期痕都斯坦玉器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7 袁本海;沙陀的形成及其与北方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陈放;朝鲜与女真、满族诸政权关系变迁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9 朱芹;体系与依附: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李宏伟;欧文·拉铁摩尔的边疆学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志兴;明朝遣往朝鲜使者身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谷训涛;论贡赐体系中的漠北回纥与唐朝关系(629-843)[D];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郭燕飞;费正清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神田勇挥;论金朝朝贡册封体制的衰亡[D];吉林大学;2012年

5 周彦宏;英国侵略缅甸与中缅朝贡关系的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文健;高句丽与南北朝朝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周硕;试析先秦儒家外交思想的范式[D];外交学院;2007年

8 王小宁;高丽、交趾对宋朝政策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魏舶;“三藩之乱”期间朝鲜遣清使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金东永;汉唐时期朝鲜半岛政权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册封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潘乃谷;;费先生讲“武陵行”的研究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3 袁剑;;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J];读书;2009年04期

4 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J];历史研究;1999年01期

5 朱荫贵;朝贡贸易体系与亚洲经济圈──评滨下武志教授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J];历史研究;1999年02期

6 贾宁;美国史学界关于清代早期边疆研究的新发展[J];清史研究;1995年02期

7 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J];文史哲;2004年01期

8 纳日碧力戈;;边疆无界:万象共生的人类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马戎;[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袁剑 德国弗莱堡大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费正清、斯诺中国研究的动因探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李绍明;我的老师费正清[J];文史哲;1994年03期

3 王新谦;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J];史学月刊;2003年03期

4 王建平,史国强;费正清在哈佛:东亚学在美国的机构化进程[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04期

5 王新谦;费正清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中的作用和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东来;后来居下[J];读书;1995年05期

7 曹晋;求同存异是通向未来的关键──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裴宜礼教授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01年07期

8 华雄宏;;费正清看中国[J];博览群书;1995年07期

9 陈霞飞;越过重洋的追悼——记在一个研究项目中与费正清教授的文字交往[J];近代史研究;1992年02期

10 余斌;;“中国通”费正清[J];书摘;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蓉;;费正清与《中国新史》[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2 程麟荪;;哈佛的中国学研究[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3 杨婉蓉;;费正清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特点及其思想变化探因[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4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5 余绳武;;殖民主义思想残余是中西关系史研究的障碍——对《剑桥中国晚清史》部分内容的评论[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陈绛;;评《中国的现代化》的名词翻译——兼及若干译本的译名问题[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7 谢从高;;《新青年》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与中国近代学术观的碰撞——以蔡柏龄留学为中心的考察[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8 章文钦;;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译本简介[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9 戴东阳;;近60年来美国的近代中日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10 A·柯文;林同奇;王恩重;;《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兴起》[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f^;费正清笔下的中国革命[N];中国保险报;2000年

2 赵彦华;《美国与中国》[N];中华新闻报;2002年

3 朱政惠;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大本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4 冯绍雷;我们需要知晓的外部世界的“中国认知”[N];解放日报;2008年

5 王毅;“发现另一个中国”的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吴晓鹏;专访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马克;中国考验与考验中国[N];南方周末;2004年

8 向松祚;谁吃掉了我们经济的增长[N];证券时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罗敏 实习生 陈剑锋;美国的中国研究:他山的石头记[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10 许知远;不安的盛世(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王瑞;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郭剑鸣;晚清绅士与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识权力化整合模式为路径[D];复旦大学;2006年

6 谭旭虎;看与被看——史景迁的中国图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党为;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斌;《大公报》宪政言论分析(1902-1949)[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春敏;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良旭;费正清的“中国观”研究(1929-1991)[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婷婷;费正清的中国现代化观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李真;浅析费正清的中国史观[D];河南大学;2010年

4 闵韬;保罗·柯文等美国学者关于费正清“冲击—回应”模式的争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自立;费正清的中西关系史研究及其“冲击—反应”模式[D];山东大学;2008年

6 郭燕飞;费正清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米姝利;从传承到转变: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蒋婵;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33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33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1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