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清代前期旌表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12:32

  本文关键词:清代前期旌表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前期 旌表制度 官府 民间


【摘要】:旌表制度是清代统治者常用的一种统治手段。对一个时期制度的了解,有利于更全面和深入的透析整个社会的情况。旌表制度是清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的很多方面均有体现,同时也渗透在各个社会层面上。本文从官宦、科举和民间旌表几个方面来论述清代前期旌表制度的内容和意义。旌表制度是清代前期维持社会风化的推动力之一,它对于整个社会更是有一种激励的作用。清代前期的旌表制度作为一个多层次的奖励体系,其涉及的范围广泛,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都以得到旌表作为家门甚至是整个家族的荣誉。本文便试图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达到了解旌表制度在清代社会的发展情况和社会意义,从清代的官爵封授、科举考试和社会忠节孝义等伦理风化、教育方面,体现出清代旌表制度对于当时政府和社会所起到的政治和文化作用。
【关键词】:清代前期 旌表制度 官府 民间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8
  • 绪论8-14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8-10
  • 二、研究现状分析10-11
  • 三、旌表制度概述11-14
  • 第一章 清代前期对官员的旌表14-27
  • 第一节 封爵14-22
  • 一、宗室贵族封爵15-17
  • 二、异姓贵族的封爵17-22
  • 第二节 封赠22-27
  • 一、食封22-23
  • 二、封号23-24
  • 三、花翎和黄马褂24-25
  • 四、俸禄25
  • 五、承荫25-27
  • 第二章 清代前期对科举中举者的旌表27-37
  • 第一节 科举筵宴27-28
  • 一、琼林大宴的发展演变27-28
  • 二、清代琼林大宴的表彰形式28
  • 第二节 重赴恩荣大宴28-29
  • 一、重赴恩荣宴溯源28-29
  • 二、重赴恩荣宴的意义29
  • 第三节 立碑题名29-31
  • 一、立碑题名的历史演进29-30
  • 二、清代前期立碑题名的旌表方式及意义30-31
  • 第四节 封官授爵31-33
  • 一、清代封官授爵基本概况31-32
  • 二、清代封官授爵方式的转变32-33
  • 第五节 送喜报33-34
  • 一、送喜报考据33-34
  • 二、清代送喜报的意义34
  • 第六节 对中举者旌表的实质34-37
  • 第三章 清代前期对于民间基层社会的旌表37-50
  • 第一节 清代对于节妇和烈女的旌表37-40
  • 一、清代前期节妇烈女旌表范围37
  • 二、清代前期旌表妇女的演进考据37-38
  • 三、清代前期旌表妇女的意义38-40
  • 第二节 清代前期对于义民义行的旌表40-42
  • 一、清代前期对于义民义行的阐释40
  • 二、清代前期旌表义民义行的内容40-42
  • 第三节 清代前期对高寿老人的旌表42-44
  • 一、清代前期旌表高寿老人的阐释42
  • 二、清代前期旌表高寿老人的内容42-44
  • 第四节 清代前期对于孝悌行为的旌表44-47
  • 一、清代前期旌表孝悌行为概述44-45
  • 二、清代前期旌表孝悌行为的意义45-47
  • 第五节 清代前期对于累世同居的旌表47-50
  • 一、清代前期对于累世同居的阐释47
  • 二、清代前期旌表累世同居的概况47-50
  • 第四章 清代前期旌表制度的特点和意义50-57
  • 第一节 清代前期旌表制度的特点50-55
  • 一、清代前期旌表制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50-51
  • 二、清代前期旌表制度具有范围广的特点51-52
  • 三、清代前期旌表制度具有差异性的特点52
  • 四、清代前期旌表制度与考课制度结合52-53
  • 五、清代前期旌表制度本身受到的制约53-54
  • 六、清代前期旌表制度总的发展脉络54-55
  • 第二节 清代前期旌表制度的意义55-57
  • 一、清代前期旌表制度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55-56
  • 二、清代前期旌表制度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56-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卫平;黄鸿山;;继承与创新:清代前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彭绍升为中心的考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陈钟彬;;清代的公私雕版图书[J];兰台世界;2011年16期

3 陈柏萍;;康熙雍正时期青海驻军考述[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建武;;天津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葩——清代前期天津地区僧俗文学雅集活动[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徐莉;;乾隆朝钦定四书五经满文重译稿本研究[J];民族翻译;2010年01期

6 李桂花;;试论清代前期皇子教育与立储的关系[J];学理论;2011年21期

7 周勇进;;试谈清代的道志[J];中国地方志;2011年07期

8 杨培娜;;渔引与“乾标”——清代前中期广东渔盐配给制度的形成[J];盐业史研究;2011年02期

9 方行;;对“借贷性土地交易形式”的反思[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03期

10 林存阳;;礼乐百年而后兴——礼与清代前期政治文化秩序建构[J];齐鲁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宝敏;李智勇;;清代前期林业思想初探[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林仁川;;清代前期台湾海峡两岸的交通与物流[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成权;;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关系——“桐城派与汉宋学之争”札记之二[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蔡家艺;;清代前期准噶尔与内地的贸易关系[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3)[C];1983年

5 乔福锦;;“道德的弘扬”与历史的反动——简论清代前期文化对明中后期文化的“扬弃”[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6 蒲霞;;论清代(1840年前)淮河流域的垦殖活动及其影响[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范金民;;清代前期刘家港的豆船字号——《太仓州取缔海埠以安海商碑》所见[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志强;;清代前期的军国议政与满洲贵族[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9 何力;;清代前期关税征管制度[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10 李金明;;清代前期澳门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红;旌表制度与古代道德[N];人民法院报;2003年

2 吴晓英;中国牌坊汇隆昌[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陈胜|,

本文编号:576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76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7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