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代舆论研究
【摘要】:明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其特殊的地位。与具有“外向、开放性”国家政策的唐朝相比,明代是一个“内敛的、封闭的”时期。明代权力高度集中,在政府机构中,也设立了专门负责言论,向朝廷提出意见的部门。但是明代又和以往的朝代具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明代的舆论也呈现出与以往历史朝代不一样的特点。目前关于舆论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关于明代的舆论活动这一领域,还缺乏专题研究。 本文首先从先秦时期,我国各地出现的具有舆论性质的歌谣、民谣等进行分析,指出舆论在我国初步形成的时代。再通过对从汉代开始的各个历史朝代的舆论活动的特点、性质、发展趋势等做出总体的扫描,然后总结出明代之前我国的舆论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之后,再综合分析明代舆论活动的大历史背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进入全面接触这一重大世界历史背景为前提,分析出明代舆论与前代之不同。 明代舆论与前代不同之处在于新市民阶层的出现。明代中后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富庶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若干以工场手工业为代表的工商业繁荣的城镇,在这些城镇中,出现了以手工业工人、商人等为代表的新市民阶层。他们的出现使得明代舆论活动的主体成分与以往有了明显的不同。本文将就新市民阶层的出现对明代舆论活动的影响作出专门的分析,考察在资本主义发展萌芽下的明代社会中的舆论的活跃情况。 本文按照舆论内容将舆论活动分为政治活动中的舆论和民间舆论,并对政治活动中的舆论详加分析,剖析其言官体制、法定舆论收集机构、官报体系、主要舆论活动载体等对于舆论活动的影响,并结合明代所发生的具体舆论活动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明代舆论活动的特点。
【关键词】:明代 舆论 新市民阶层 言官系统 官报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0
- 1.1 研究舆论史的重要意义7-8
- 1.2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8-10
- 2 中国舆论史的发展概况与明代舆论史10-18
- 2.1 舆论的产生与定义10-11
- 2.2 中国舆论史的发展情况扫描——明代舆论的历史渊源11-16
- 2.2.1 以歌谣、童谣等形式出现的早期舆论11-13
- 2.2.2 从清议、党锢到清谈:中国古代舆论的第一次高潮与低谷13-15
- 2.2.3 宋朝的太学生运动及舆论15-16
- 2.3 对明代以前的舆论情况的学理分析16-18
- 2.3.1 舆论的主体16-17
- 2.3.2 舆论的客体17
- 2.3.3 明代以前的我国舆论表现的循环发展公式17-18
- 3 明代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18-25
- 3.1 明代舆论发展的历史时代背景18-19
- 3.1.1 长期的和平统一时代是舆论的成长发展的良好时代背景18-19
- 3.1.2 明代长期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文教制度的重新创立19
- 3.2 明代舆论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19-23
- 3.2.1 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经济的发展20
- 3.2.2 实行移民政策充实各地20-21
- 3.2.3 明代市民阶层的出现,充实了明代社会舆论主体21-22
- 3.2.4 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与白银货币化22-23
- 3.3 明代舆论发展的世界历史背景23-25
- 4 明代官方舆论体系分析25-34
- 4.1 明代舆论活动活跃的基础——以伦理取代法制的治国策略25-26
- 4.2 明代政治活动中的舆论法定模式26-29
- 4.2.1 明代政治活动中的法定舆论监督机制——言官制度26-27
- 4.2.2 明代言官监察制度的特点27-29
- 4.3 明代收集民意舆情的法定机构——通政司29-34
- 4.3.1 通政司设立的来由及沿革29-30
- 4.3.2 通政司自下而上呈递各级民情舆论的运作模式30-31
- 4.3.3 通政司自上而下发表官方信息,参与邸报编辑的作用31-32
- 4.3.4 通政司的舆论意义32-34
- 5 政治活动中的明代舆论分析34-45
- 5.1 明代政治舆论活动的主体34-37
- 5.2 明代政治舆论活动的方式37-40
- 5.2.1 传统的舆论活动方式37-39
- 5.2.2 非传统的舆论表达方式39-40
- 5.3 明代舆论的主要传播载体40-45
- 5.3.1 书院讲会(也称会讲)41-42
- 5.3.2 邸报、塘报等官报体系42-43
- 5.3.3 告示、旗报、檄文等其他形式的载体43-45
- 6 其他形式的明代舆论——民间舆论简析45-48
- 6.1 民间舆论的范围45
- 6.2 民间舆论的主要内容45-46
- 6.3 明代民间舆论的特点46-48
- 7 总结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2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永强;;澶渊之盟与宋词之兴[J];名作欣赏;2011年26期
2 吴俊凤;吴永洪;王红丽;;由《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晚明市民生活[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3 汪超;;明代娱乐书刊与词的民间传播[J];图书与情报;2011年04期
4 陈婕;;试论老舍的市民小说[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丁新吾;;提高主流媒体引导网络热点舆论的能力[J];当代电视;2011年08期
6 李彬;马学清;;新闻立台:媒体社会功能所决定的一个公理和通则[J];电视研究;2011年07期
7 覃洁贞;;略论宋代社会文化与审美风尚[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0年05期
8 乔孝冬;张海红;沈文嘉;;“理”和“欲”的对抗、约束与消解——对《错斩崔宁》、《错认尸》、《错勘赃》中“错”的深层解读[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程凯;;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10 徐延昭;;浅析中世纪晚期西欧官吏阶层的产生[J];史学集刊;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艺;张培;;“和谐”的隐患:转型期中国社会公众二元分野下的舆论生态问题[A];新闻学论集(第19辑)[C];2007年
2 濮端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对社会矛盾的舆论引导[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3 张征;马海燕;;西方媒体与中国政府的博弈——从拉萨“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西方媒体报道看中国政府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亟待解决的问题[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4 任蕾;;《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谢金林;;控制,引导还是对话: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芸;;新媒体时代提高我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的路径分析[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7 杨军;;论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与网络舆论[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健;;弘扬主旋律 坚持多样化 努力提高党刊舆论引导力和社会竞争力[A];图书编辑规程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田卉;;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志强;;视角地域化与思维超地域化——对地方广播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思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茁邋芦瑞 徐振江 陈慧 郭俊华 路红;积极推进党报创新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N];河南日报;2008年
2 陈茁邋徐振江 路红 陈慧 郭俊华;积极推进党报创新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N];河南日报;2008年
3 华清;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N];人民日报;2008年
4 中共龙游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叶浩平;切实提升舆论引导水平[N];浙江日报;2008年
5 记者 邹海林;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N];甘肃日报;2008年
6 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招俊华;探索新闻宣传规律 增强舆论引导能力[N];汉中日报;2008年
7 记者 徐立峰 张文灿;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创新舆论引导机制[N];武威日报;2008年
8 高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应把握好几个关系[N];西安日报;2008年
9 记者 庞永来;要建立完善的舆论引导和文化保障机制[N];定西日报;2008年
10 孙海 赣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改革创新 提升舆论引导水平[N];连云港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君俐;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报纸舆论引导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王新杰;论小康社会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3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超海;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与舆论引导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石莉;清末民初上海画派与民间赞助[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张立;网络舆论传播中若干算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荣荣;社会问题报道与受众心理引导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陈一收;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晓平;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张彦超;社交网络服务中信息传播模式与舆论演进过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成成;公共危机中的舆论引导[D];西南大学;2010年
2 芦丽琴;媒体舆论与司法进程互动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3 肖博;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政府舆论二次引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倩;人民网舆论引导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施敏;微博对中国舆论生态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易鉴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媒体舆论引导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高琳;从《光明日报》办报思想的转变看其舆论引导方式的创新[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李亚涛;论突发事件中政府对舆论的引导[D];西北大学;2010年
9 王洋;马英九上台前后美国主流媒体涉台报道的舆论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廖峗;广东省互联网舆论引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18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18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