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
【摘要】:习举士子乃储备中高级官僚,其习举备考期间的学习、生活状态,将直接影响到由科目入仕官僚群体的素质。本文以明代科举制的承担者——科举应试士子为研究对象,以其习举备考为主要研究内容,试图展现其自开始习举至第进士或弃举此时段内,以习举备考为主轴的学习、生活图景。本文参考明代史籍三百余种,凡二十余万言,分五章。 有明一代,开科取士二百余年,日久弊生,士子习举亦相应呈现出种种变化。首先,随着科目日盛,考试日益规范化,竞争日益激烈,举业内容程式化、繁琐化,士子业举有功利化、浮薄化的倾向,由学行并重转而专尚文艺,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其次,明代习举士子日众,而官学却日渐衰退,在官学教育不敷举业培训的背景下,士子业举格局由明前期的学校设教,士子廪于学宫,官学起主导作用,转向中后期的以自学、私学、书院、立会结社为主,学在民间,官学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职此之故,士子的习举环境日益恶化。一方面,因竞争日益激烈,士子习举生涯延长,登第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多数士子习举无法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多散处乡野,各自为政,唯攻读时文程墨,举业之风日敝。同时,士子备考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如日立课程、攻读时文、拜师、立会结社、家庭、地域、生计、赴试、临场、落第与弃举等,无不受其影响,深深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本文试图通过对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生活各方面的细微考察,来展现习举士子备考期间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以深入洞悉明代科举制推行中的利弊与对明代社会、制度、文化与明人心态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
【关键词】:明代 科举 士子 备考 举业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25
- 第一节 明代科举研究现状10-19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9-25
- 第一章 明代举业25-54
- 第一节 明代举业25-41
- 1. 举业内容25-38
- 2. 士子习举38-41
- 第二节 明人举业观41-54
- 1. 士子的习举环境42-44
- 2. 明人举业观44-50
- 3. 士子习举动机50-54
- 第二章 士子身份与乡试资格考试54-102
- 第一节 科举士子身份及入试限制54-75
- 1. 科举士子身份55-65
- 2. 入试限制65-75
- 第二节 乡试资格考试75-102
- 1. 考试源流75-80
- 2. 主试者80-85
- 3. 考试方式85-89
- 4. 考试详情89-96
- 5. 考试作用96-98
- 6. 清朝承袭与明代科举的层级98-102
- 第三章 备考场所102-137
- 第一节 官方学校102-124
- 1. 国子监102-109
- 2. 地方儒学109-124
- 第二节 非官方学校124-132
- 1. 书院124-130
- 2. 其它130-132
- 第三节 明代科举中的学校地位反思132-137
- 第四章 备考生活137-167
- 第一节 备考内容137-145
- 1. 日立课程137-139
- 2. 时文139-145
- 第二节 备考方式145-156
- 1. 拜师145-150
- 2. 立会结社150-156
- 第三节 备考影响因素156-167
- 1. 家庭156-161
- 2. 地域161-163
- 3. 生计163-167
- 第五章 备考赴试167-193
- 第一节 赴试167-179
- 1. 赴试程序167-173
- 2. 赴试173-179
- 第二节 临场179-187
- 1. 安顿住宿179-180
- 2. 冲刺与调适180-182
- 3. 拟题与请谒182-183
- 4. 入试准备183-187
- 第三节 落第与弃举187-193
- 1. 落第187-190
- 2. 弃举190-193
- 结语193-198
- 参考文献198-212
- 古籍198-205
- 现存明代举业用书205-206
- 现代著作206-208
- 期刊、学位论文208-212
- 后记212-2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善庆;;晚清科考舞弊面面观[J];文史月刊;2009年05期
2 李力;;戏谑背后的深刻——《聊斋志异》中科举图景的还原与阐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陈清芳;;凡纸上之可喜可惊 皆心中之欲歌欲哭——解读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科举心理[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陈金凤;梁琼;;唐代妇女与科举述论[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09期
5 王力;;《清实录》科举冒籍资料论析[J];兰台世界;2010年18期
6 张学亮;;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J];教育与考试;2010年04期
7 郭福亮;;清朝科场作弊手法述略[J];兰台世界;2011年05期
8 韦春喜;张影;;试论中晚唐咏史诗繁盛的历史文化原因[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9 徐萍;;科举考试的公正追求及其悖反——制度伦理的视角[J];教育与考试;2010年01期
10 崔荣峰;王梦佳;;中国古代的十大传奇状元[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成;;科举与花钱[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2 杨齐福;;移民与清代台湾科举制度[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3 周振鹤;;清末科举考试策问中所反映的世界与中国(提要)[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4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张捷夫;;清代山西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6 李乃珍;;永久的期盼[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7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8 施克灿;;传统选士制度的演进及其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张德信;;明代科场案[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10 林李楠;;清初科举政策与传统社会治理——兼论考试的多重价值与功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建承;科举之恶果[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明医”的启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伍晓蔓;沉潜七年的精心之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翟伯成;清朝第一位武状元郭士衡[N];联合日报;2010年
5 河北省丰南市委党校 金铁锋;科举考试科目述要[N];中国人事报;2001年
6 ;常州的坊名与科举[N];中国社会报;2005年
7 戴继芹;明清时期的“考后分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张佐;明清两代的云南解元[N];云南日报;2010年
9 陈清泉;为科举说几句公道话[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晓川;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党伟龙;中国古代读书人健康问题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肖建新;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D];河北大学;2007年
6 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林U,
本文编号:618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1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