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战国时期皖西地区文化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7:06

  本文关键词:战国时期皖西地区文化变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皖西 群舒文化 楚文化 中原文化 文化变迁


【摘要】:皖西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北麓。战国时期皖西为南北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在激烈碰撞中逐渐融合。二十世纪以来,皖西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资料,为研究区域文化创造了条件。 本文运用考古发现和发掘资料与考古学研究方法构建时空序列,运用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法对战国时期皖西地区的考古遗存进行分期、分区、分类研究。运用“二重证据法”,将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系统分析区域内不同时段的文化特征。 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战国时期皖西文化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商、西周时,群舒、六、英等淮夷文化各领风骚。春秋时期淮夷文化为主导,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为补充。战国前期,楚吴混战,多元文化竞相发展,群舒等淮夷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特色鲜明,吴越文化也有体现。战国中晚期,楚文化最终一统皖西,群舒、吴越、中原等文化渐行渐弱。
【关键词】:皖西 群舒文化 楚文化 中原文化 文化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绪论6-12
  • 一、皖西地区地理环境6-7
  • 二、相关资料和研究概况7-10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0-11
  • 四、研究创新与意义11-12
  • 第一章 皖西地区早期历史文化12-24
  • 一、相关文献资料12-13
  • 二、主要文化遗存13-20
  • (一) 墓葬发现概况13-18
  • (二) 遗址发现概况18-20
  • 三、遗存的考古学文化特征20-22
  • 四、文化特征综论22-24
  • (一) 淮夷文化居主导地位22-23
  • (二) 文化多元化发展23-24
  • 第二章 战国前期皖西地区文化发展24-31
  • 一、相关文献资料24
  • 二、主要文化遗存24-28
  • 三、遗存的考古学文化特征28-30
  • 四、文化特征综论30-31
  • (一) 多元文化竞相发展30
  • (二) 淮夷文化被逐渐“楚”化30-31
  • 第三章 战国中晚期皖西地区文化融合和变迁31-47
  • 一、相关文献资料31
  • 二、主要文化遗存31-43
  • (一) 墓葬发现概况31-42
  • (二) 遗址发现概况42-43
  • 三、遗存的考古学文化特征43-45
  • 四、文化特征综论45-47
  • (一) 楚文化成为皖西地区主流文化45
  • (二) 多元文化共存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53
  • 附录 A 新石器时代—战国皖西地区主要遗存统计表53-54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修松;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简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刘和惠;;芍陂史上几个问题的考察[J];安徽史学;1988年01期

3 刘和惠;蔡器铭与楚蔡关系新探[J];东南文化;1989年03期

4 宫希成;夏商时期安徽江淮地区的考古学文化[J];东南文化;1991年02期

5 张钟云;;寿县西圈发现的墓葬[J];东南文化;2005年06期

6 李修松,张宪平;战国时期淮河流域手工业述论[J];东南文化;1999年02期

7 杨华山;李峻;;试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楚墓群[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宋蜀华;论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之间的三角关系及其演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丁兰;战国末期楚墓随葬陶器的区域特征[J];华夏考古;2004年01期

10 陈畅;;试论考古类型学的逻辑与原则[J];华夏考古;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鸿亮;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 李海燕;安徽沿淮及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D];安徽大学;2007年

3 王祥武;基于体验经济的皖西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王静;皖西地区周代文化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林蕾;楚文化艺术中的图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升;淮河干流鲁台子至凤台段水质模拟与预测[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25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25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8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