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国学研究的当代转型和未来发展趋向
本文关键词:德国中国学研究的当代转型和未来发展趋向
【摘要】:德国是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直是德国传统汉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巨大变迁,德国传统汉学面临着学术研究的当代转型,传统汉学包容、吸纳当代中国研究并实现二者融合发展,成为重要的现象和趋向。从德国中国学研究的社会历史背景变迁出发,并基于德国当代中国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二元视角,本文从多个维度分析了目前德国中国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认为,德国中国学研究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术重要性日益增长,正在发生渐进性、适应性和结构性的变化,同时也表现出未来发展的一些新趋势。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
【关键词】: 中国学 学术转型 学术研究 德国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东方文化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中国的发展在改变和重塑自身的同时,对外部世界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包括德国中国学在内的国外中国学的研究。伴随着德中两国经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翠军;;柔性权力体制下的制度与市场成长——对中国改革的制度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马丽;李惠民;齐晔;;中央-地方互动与“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01期
3 谢志岿;;外部约束、主观有限理性与地方行政改革的制度供给[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2期
4 严荣;;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与政策试验[J];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06期
5 Sebastian Heilmann;;中国异乎常规的政策制定过程:不确定情况下反复试验[J];开放时代;2009年07期
6 周望;;中国“政策试验”初探:类型、过程与功能[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3期
7 谢志岿;;转型期社会问题与国家治理创新——兼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涵与路径选择[J];理论与改革;2011年04期
8 景跃进;;转型、吸纳和渗透——挑战环境下执政党组织技术的嬗变及其问题[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1年01期
9 王绍光;;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严荣;;作为一项政策试验的中投公司[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2 Shaun Breslin;;国家主导型发展的历史考察:从李斯特到中国治理模式(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景文;德国中国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学术研究》读者评议表[J];学术研究;2008年04期
3 梁俊兰;新加坡的中国学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6期
4 ;《学术研究》读者评议表[J];学术研究;2009年01期
5 ;《学术研究》读者评议表[J];学术研究;2009年06期
6 ;《学术研究》读者评议表[J];学术研究;2008年08期
7 ;《学术研究》读者评议表[J];学术研究;2008年11期
8 ;《学术研究》读者评议表[J];学术研究;2008年12期
9 ;《学术研究》读者评议表[J];学术研究;2009年07期
10 ;《学术研究》读者评议表[J];学术研究;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志毅;;后记[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2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4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5 H·P·雷易;;中国学在印度[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6 孔润年;;炎帝研究热的哲学反思[A];“炎帝与民族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编者说明[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8 ;前言[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9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10 费省;;世界历史都市会议与中国古都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演讲人:严绍■;对国际中国学研究的再思考[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奎泰 韩国关东大学中国学系、东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静永健 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 童岭 译;中国学研究之新方法:域外汉籍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舒晋瑜;中国学研究的冷与热[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记者 何馨;积极推进国外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褚艳红;美国中国学的奠基时期[N];社会科学报;2006年
8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黄仁伟 本报记者 卢宝康;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N];文汇报;2006年
9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韦磊;从《当代美国的“显学”》反思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N];北京日报;2008年
10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蔡武;中国学研究与科学发展观[N];解放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2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琳琳;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6 潘晟;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影;《通典·礼典·吉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38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38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