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州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宋代州制研究
【摘要】: 作为地方政权机构之一的“州”,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产生,经过不同朝代的实践,这一地方政权机构从其内部而言,其等第的划分、其职官的设置,各朝各代为了统治的需要,在继承中又有创新。宋代亦如此,对于州这一级地方政权机构,宋代对其设置,职官的职能,州与中央各部,州与路级政权机构及州与县级政权机构等的关系方面,宋代都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首先,在州的等第方面,只有宋代将其各州的等第划分的非常细,并且有两种划分标准。宋代将各州按其政治、军事地位、各州的人口多寡、经济实力等方面的情况划分为八个等级,与此同时宋代又继承前代的“节度体系”的划分方法,确立了自己的“节度体系”标准,这是符合宋的统治需要的。宋代州级政权机构的各职官设置显得较复杂,但复杂中也有规律并显示出层级性。其职官的第一层级是知州,一州之事无论大小,也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军事还是司法及各种社会事物,都由知州主管。第二个层级是通判,通判被称为监郡,它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知州及属下各级官员,同时主管财政。在管理财政方面,通判的作用相当重要。一方面通判要负责地方上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另一方面要负责财物的上交,在财物的管理上通判也负主要责任。第三个层级是幕职官与诸曹官,他们分工协作共同辅佐知州、通判,负责各个方面的具体政务。正是这些幕职官与诸曹官的努力,使得中央的政策法规,州本身的各种政务才落到实处,保证了政令的实施与执行。第四个层级是公吏,这些公吏从事州级政权机构中各层次、各个方面的种种细务,也是由于公吏所处地位的特殊性,他们在为政府工作的同时又给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他们往往利用自身地位的特殊性及工作之便,或滥用法律,鱼肉百姓。或利用工作之便,侵占公物。或凭借对业务的熟悉,要挟长官,作威作福。州作为地方的一级政权机构,它与其上级中央各部及路级政权机构为实现地方管理而发生了种种业务联系。就中央而言,州与吏部、刑部、户部、礼部、枢密院等主要机构之间存在广泛的业务联系。州级官员从知州到幕职官,其选拨、拟注、资任、迁叙等都受到吏部的制约,诸州与刑部则在案件的复审、犯人的赦降,配军、编配人员的管理,官员的叙复、调养方面联系紧密。而州财物的实物及财物的帐薄都得上报户部,户部还直接管理着各州的上供钱物,这样户部与州政权机构的联系也就十分密切了。礼部对诸州在寺观、僧道、官员的印记、牌印等方面的实施管理,二者交往频繁。两宋是多外患的朝代,所以枢密院与州在士兵的训练,战略信息的提供,军粮的供应,军官的调动与出勤等方面二者联系密切。同时州级政权机构也在任用、考课、监察等方面接受其上级各机构的管理。正是通过这些管理措施,宋政权对州级官员实施了有效控制,实现了统治目标。州级政权机构与其属下各县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二者在各种政务上存在着各种业务往来,州对县政权机构进行各方而的业务指导,县政权机构将其各种政务向州级政权机构汇报。另一方面县级政权机构中的各级官员的任用、考课、监察等都离不开州级政权机构的管理,所以州级政权机构在整个政权机构及在对地方的治理中地位十分重要。
【关键词】:宋代 州 职官 联系 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9
- 一.选题的意义12
- 二.相关研究成果的概述12-17
- 三.文章结构框架17
- 四.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17-19
- 第一章 州的设置19-33
- 1.1 州的历史变动19-22
- 1.2 州等及其升降22-25
- 1.3 州格的变化及对州的影响25-33
- 1.3.1 州"格"的地位差别27-29
- 1.3.2 州格的变化29-33
- 第二章 州官及其职责33-87
- 2.1 知州的品级、秩禄、职责33-51
- 2.1.1 知州的地位33-35
- 2.1.2 知州的品秩35-38
- 2.1.3 知州的俸禄38-45
- 2.1.4 知州的职能45-51
- 2.2 通判的品级、秩禄、职责51-61
- 2.2.1 通判的品级、秩禄52-54
- 2.2.2 通判的职能54-61
- 2.3 州的属官的品级、秩禄、职责61-75
- 2.3.1 幕职官62-67
- 2.3.1.1 幕职官的品级、秩禄63-64
- 2.3.1.2 幕职官的职能64-67
- 2.3.2 诸曹官67-72
- 2.3.2.1 诸曹官的品级、俸禄68-69
- 2.3.2.2 诸曹官的职能69-72
- 2.3.3 教授(学校教育)72-73
- 2.3.4 军政属官73-75
- 2.3.4.1 都监、监押73-74
- 2.3.4.2 巡检74-75
- 2.3.4.3 监当官75
- 2.4 州的公吏及其职责75-87
- 2.4.1 公吏的类型、职责76-82
- 2.4.2 公吏的前途82-83
- 2.4.3 公吏的作用与影响83-87
- 第三章 州与中央各部门、路的关系87-125
- 3.1 业务上的联系87-114
- 3.1.1 与中央各部门的业务联系87-99
- 3.1.1.1 吏部与州的业务联系87-89
- 3.1.1.2 刑部与州的业务联系89-91
- 3.1.1.3 户部与州的业务联系91-94
- 3.1.1.4 礼部与州的业务联系94-95
- 3.1.1.5 枢密院与州的业务联系95-98
- 3.1.1.6 三司与州的业务联系98-99
- 3.1.2 与路级机构的业务联系99-114
- 3.1.2.1 转运司与州的业务联系99-108
- 3.1.2.2 提刑司与州的业务联系108-111
- 3.1.2.3 州与提举常平司的业务联系111-114
- 3.2 上级对州的管理114-125
- 3.2.1 任用114-116
- 3.2.2 考课116-119
- 3.2.3 监察119-125
- 第四章 州与县的关系125-137
- 4.1 州与县的业务联系125-131
- 4.2 州对县级官员的管理131-137
- 4.2.1 选任131-132
- 4.2.2 考课132-134
- 4.2.3 赏罚134-135
- 4.2.4 监察135-137
- 结语137-139
- 参考文献139-141
- 攻读学位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141-143
- 后记143-145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果;陈曦;;宋代江汉平原水陆交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开发的影响[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小萍;;南宋金银货币新发现新探索[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3 张荣生;;古代南通地区盐场名称由来考略[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4 肖建新;;论宋代的临朝听政[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杜之韩;孙疆明;;广义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法及其一致性检验[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蔡东洲;;论宋元关羽信仰的成因[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廖大珂;;海南的占城移民与回族的形成[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宋丽华;于赓哲;;中古时期医人的社会地位[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9 朱悦梅;杨富学;;甘州回鹘与丝绸之路[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延太;徐成;;建立科学的审判管理制度的途径和办法[A];在审判工作中如何确保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天;通判——变相的监察官[N];检察日报;2003年
2 宋明;深山有座“进士第”[N];中国民族报;2003年
3 辛勋(韩);明与朝鲜的书法交流[N];中国文物报;2010年
4 方宝璋;宋代审计的特点与得失[N];中国审计报;2003年
5 林盛发;古碑里的漳台码(下)[N];闽南日报;2011年
6 郭爱民;石证[N];中国档案报;2000年
7 程越华;北宋宰辅任职泰州考[N];泰州日报;2010年
8 赵晓耕;宋代财产法规拾遗[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方健;横看成岭侧成峰[N];文汇报;2003年
10 陈桥驿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读《南宋都城临安》有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小满;宋代职务犯罪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邹贺;宋朝经筵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文龙;宋朝州级属官司法职能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郑迎光;宋代地方社会治安问题初探[D];河北大学;2007年
5 杨永兵;宋代买扑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周宝荣;走向大众:宋代的出版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马泓波;《宋会要辑稿·刑法》整理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夏时华;宋代香药业经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裴会涛;敕与北宋立法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文轩;宋代州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宫超;宋代军队后勤管理的责任追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亚敏;宋朝狱空现象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4 赵嗣胤;南宋临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宋洁;《宋会要辑稿》人口资料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6 韩迎迎;宋代药材产地、市场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杨丹;宋代榷酒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刘双怡;农业自然灾害与宋代粮食安全[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帅;发展与歧途[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彭志才;宋代涉商经济纠纷与诉讼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41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41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