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到知识分子:“士”的现代转型
本文关键词:从“士”到知识分子:“士”的现代转型
【摘要】:中国"士"的现代转型是在中国文化内部和西方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下进行的。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士"在知识体系、价值观念、职业身份、独立人格等方面朝着现代转型。在知识体系方面,从传统"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转化为以现代科学知识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观念方面,从传统的"道"转化为以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职业身份上,从单一的出仕转化为现代职业的多元化取向;在独立人格方面,从传统的依附封建皇权转化为现代的人格独立。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当代文艺学形态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关键词】: 士 知识分子 现代转型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ZW068)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一士即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士作为一个阶层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余英时认为:“中国知识分子之形成以自觉的社会集团是在春秋战国之际才正式开始的。”[1]徐复观也认为:“到了春秋时代,古代遗留下的僧侣,已经向社会知识分子演变。”[2]虽然在此之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诗;袁哲;;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资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1期
2 耿铭;;古籍影印的生命在于“存真”[J];攀登;2009年03期
3 冯一鸣;;汉三家《诗》学对夫妇伦理和妇德的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陈文联;吴彬彬;;论戊戌维新时期的不缠足会[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郝文勉;书文同源[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6 黑学静;;刘宝楠《论语正义》对《说文解字》征引论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梁自存;;公民精神:公民社会研究的必要维度——读《让民主运转起来》[J];中国非营利评论;2008年01期
8 李静;;东坡词:以壮美之笔写士大夫之思[J];华夏文化论坛;2007年00期
9 卢静;窦可阳;;生生之象:“原象”与象思维[J];华夏文化论坛;2010年00期
10 郑敬高;不能回避的意识形态[J];政治学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曹春平;;转变“下等人”的“落后”意识——20世纪早期“国语教科书”创编意义简析[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5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余祖伟;张炯;李唐;;企业家创新、渐进式技术引入与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夏慧茹;;《说文解字》与中医基础理论[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怀宇;曹怀锋;;论《管子·地员》篇生态学价值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10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辰;;《三农纪》及其作者张宗法[J];今日种业;1981年01期
2 顾学颉;中国现(当)代社会科学家概况分析[J];晋阳学刊;1990年02期
3 何从新;略论知识分子对农民起义的作用[J];文史杂志;1991年05期
4 朱来常,翁飞;漫话人生与人的本质──关于文化价值体系的对话[J];江淮论坛;1995年02期
5 孙逊;;内涵丰富的沈周编年史[J];书城;1995年05期
6 何仁;;历史的礼物[J];中国铁路文艺;2007年01期
7 ;历史的礼物[J];国学;2007年05期
8 苑银和;;保守与激进——中国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两大特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高超群;;读史札记二则[J];博览群书;2003年03期
10 刘修明;卞湘川;;秦汉历史变迁中的知识分子及其作用[J];学术月刊;198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海峰;;科举制度应当如何评价[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本道;由士入仕的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本版编辑 Benjamin A.Elman,普林斯顿大学 艾尔曼 日本京都大学 夫马进 复旦大学 周振鹤 整理 扬琴;“从多面镜子看中国”[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余世存;向世界介绍我国历史的一本书[N];云南政协报;2007年
4 陈福桐;吴世祥和他的《名臣选述》[N];海南日报;2008年
5 ;从历史看儒家文明的生命力[N];文汇报;2008年
6 陈清泉;为科举说几句公道话[N];光明日报;2005年
7 臧嵘;中国古代的慈善家们(三)[N];中国社会报;2007年
8 路则权;系统论视野下的中华文明探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南开大学 李喜所 《中国学科现代转型丛书》主编;中国学科的“本土化运动”[N];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时维超;《礼记·礼运》中的礼治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谢伟岸;论中国封建社会人才结构对其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43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4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