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间山东政区改革
发布时间:2017-08-09 03:20
本文关键词:雍正年间山东政区改革
【摘要】:雍正年间,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政区上的大调整。山东的政区经过雍正帝几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从乾隆至清末,乃至民国时期山东政区的基本地理格局。在雍正之前的顺治、康熙两朝,清朝在山东省的政区设置完全承袭明朝的旧制。随着清朝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原来的政区格局显得越来越不合理。雍正年间,山东政区改革的各种社会条件也渐趋成熟。通过雍正二年、七年、十二年、十三年几次大面积的政区改革,至乾隆元年,山东省的政区格局定型为十府模式。纵观雍正年间山东省的政区改革,三位重要的封疆大吏,在其中起了积极的主导作用。第一章:陈世倌所主导的山东政区改革活动。陈世倌拉启了山东政区改革的序幕,在他的推动下,山东政区不仅突破了清开国以来固化的格局,更在山东成立了直隶州的形式。但陈的改革相对简单,这给后来的改革者留下了很大的继续发挥空间。第二章:田文镜所主导的山东政区改革活动。田文镜继续改革了山东政区在府和直隶州上的表现格局,府被继续划分,直隶州的数量迅速增多。同时田文镜也把山东省内“道”的格局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第三章:王士俊与山东政区的改革活动。王士俊在山东政区的改革中起到的作用最大,改革面更加广泛,其涉及的改革措施包括官员驻地变动、分立新县、取消直隶州、裁并卫所等,通过王士俊的改革,基本奠定了清朝山东政区的格局形式。结论部分则对山东政区在雍正年间的改革从各方面进行总结,进一步得出结论,即政区改革的国家行为必须要以地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唯如此,才能保证地方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国家利益才能得益。
【关键词】:雍正年间 政区改革 府 道 直隶州 县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引言5-8
- 第1章 散州升为直隶州的改革(雍正元年—雍正七年)8-23
- (一) 雍正初年山东的社会危机——荒歉和蝗灾严重8-9
- (二) 陈世倌山东灭蝗9-11
- (三) 散州升直隶州的首轮浪潮11-17
- (四) 散州升直隶州的第二轮浪潮17-23
- 第2章 其他政区形式改革的改革(雍正七年—雍正十二年)23-50
- (一) 准政区形式——道的格局演变23-36
- 1、雍正九年前,山东3道格局概述23-24
- 2、雍正九年沂州复设道员24-30
- 3、雍正十二年,山东3道格局的再确立30-36
- (二) 河东总督驻地的变迁36-44
- (三) 博山县的分立44-50
- 第3章 直隶州升府的改革(雍正十二年—雍正十三年)50-64
- (一) 雍正十二年六月武定府设立50-54
- (二) 雍正十二年七月沂州府的设立54-59
- (三) 雍正十三年曹州府、泰安府的设立59-64
- 第4章 沿海七卫的改革(雍正十三年)64-79
- (一) 明至清初山东沿海卫所概述64-66
- (二) 雍正十二年前,朝廷和地方的对卫所裁留的争议66-71
- (三) 王士俊力推裁卫归(设)县71-73
- (四) 山川形便在新设县县界中的表现——以新设的荣成、海阳两县为例73-79
- 结论79-81
- 附表81-88
- 参考文献88-92
- 致谢92-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李巨澜;清代卫所制度述略[J];史学月刊;200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温娜;山东卫所在清代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43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4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