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妒论——两晋南北朝妇女形象及妇女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03:09
本文关键词:贤妒论——两晋南北朝妇女形象及妇女观研究
【摘要】: 一定时代的妇女观是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人们对女性的普遍的总体的看法和观念。具体到古代中国的两晋南北朝而言,这是一个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妇女观,在某种意义上即是门阀士族社会对女性的总体看法和一般观念。在女性群体失语的前近代,所谓的妇女观不过是在与男性世界的参照和男性话语的笼罩下被定义和被规范的产物,因此寻找对女性的看法便不得不进入男性书写、充满着男性话语特色的文本中。就两晋南北朝时代来说,有关妇女形象及妇女观的文献资料,大抵出自作为门阀土族的文人学士之笔。从中体现出来或者说我们据以抽绎出来的妇女形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带有这个时代及其主导者亦即妇女形象的文本书写者——门阀士族的影响和特征,从而显示了这个时代主体的妇女观。 两晋南北朝的妇女形象及妇女观,是从先前秦汉的土壤中生长出来却又不无变异的根苗,同时又埋下了随后唐宋突变的种子。而就当时人们对女性的看法而言,妇女形象或可归为贤媛和妒妇两类,而这两种妇女形象的归纳和抽象,则基于当时的妇女观。两者均肇端于先秦诸子,前者与传统儒家的妇女观一脉相承,是典型的女性正面形象;后者则为反面形象的代表,实际上这也是两晋南北朝之际门阀土族对女性最为普遍和权威的定性和看法,当然也是该时段妇女观最为显著的特色。 本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明确贤与妒的区别在于是否符合儒家经典对女性角色所做的性别规范,贤即不妒,妒即不贤。进而列举两晋南北朝之际妒妇的实例,其极致甚至发展到赴汤蹈火、死而不已的地步。并且由于上层女性的特殊身份还会左右时局和政治。第二部分阐释妒风兴盛的背景和成因。笔者认为这一现象是门阀政治体制下的必然产物。上流社会利用联姻缔结的政治经济联盟使贵族之间互相依托、彼此倚仗,致使显贵出身的上层妇女得以辖制甚至是挟制男方。而魏晋以来“人的觉醒”和“胡风氤氲”,也对妒妇的大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部分探讨妒妇现象的虚与实。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是对历史的投射,但大量文学甚或是史传作品中的妒妇形象未必尽符生活的常识和逻辑,很明显带有作者蓄意丑化的意图。第四部分阐述贤与妒的对立统一,进一步挖掘妒的发生其背后深层的心理因素,说明妒是特定时代下也即男性本位的等级社会中女性执着于爱情和婚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决非妇女固有的恶德。第五部分则揭橥两晋南北朝妇女的真实境遇和悲惨遭际,声伎之盛和宫体诗之流行使女性前所未有地面临被物化和被践踏的命运。而这饱蘸女性血泪的现实决不是被捧做道德楷模的贤媛抑或棒为反面典型的妒妇两类形象及其观念所能涵盖得了的,由此可见现实和观念之间的反动和背离。
【关键词】:两晋南北朝 妇女观 妒妇 贤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5
【目录】:
- 论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目录10-11
- 绪论11-19
- (一)、研究史的简略回顾11-13
- (二)、"女人无‘史’"——古代妇女形象赖以形塑的史料之特征13-17
- (三)、问题意识、切入角度与研究目标17-19
- 一 贤妒对立及妒之表现19-28
- (一)、贤即不妒——贤妒的对立统一19-20
- (二)、妒妇示例20-22
- (三)、赴汤蹈火,投儿害婿——悍妒表现之极致22-25
- (四)、妒祸与政治25
- (五)、生为妒妇,死为妒鬼——妒的幽灵25-28
- 二 妒风兴盛的背景、成因28-41
- (一)、门阀政治体制下的必然产物28-39
- (二)、所谓"人的觉醒"与"胡风氲氤"39-41
- 三 妒妇现象的虚与实41-49
- (一)、文学对历史的投射41-45
- (二)、妒妇现象的虚与实45-49
- 四 贤妒辩证49-58
- 五 贤妒之外的另一面——被物化被践踏的女性58-66
- (一)、物化的命运58-62
- (二)、意淫的符号——宫体诗62-66
- 结论66-68
- 参考文献68-73
- 附录73-7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煌仪;;虞通之《妒记》引义与性别反思[J];名作欣赏;2013年07期
,本文编号:643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4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