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与互动的一扇窗口
本文关键词:打开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与互动的一扇窗口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与世界 海外中国学 中国学研究 中国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研究 美国人 中国历史 直接影响 中共党史研究
【摘要】:正海外中国学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传统文化到国际政治斗争,复杂的国内外背景,直接影响到不同历史时期海外对中国问题研究的走向和阶段性热点,引出很多发人深思的学术问题,特别是当前我们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做好学术领域"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对于海外中国学如何进一步开展研究发表点看法。一、海外中国学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学,简单说就是关于中国的学问。这可以说是一个老学科,也可以说是一个新学科。一般认
【作者单位】: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关键词】: 中国与世界 海外中国学 中国学研究 中国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研究 美国人 中国历史 直接影响 中共党史研究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海外中国学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传统文化到国际政治斗争,复杂的国内外背景,直接影响到不同历史时期海外对中国问题研究的走向和阶段性热点,引出很多发人深思的学术问题,特别是当前我们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做好学术领域“走出去”、“请进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向平;在中国发现世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2 李周炯;;韩国有关中国政治社会的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3 田成刚;;中国学研究在法国述评[J];探索与争鸣;2005年12期
4 吴原元;东西方文化的互动——“传教士与美国早期中国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5年10期
5 仇华飞;;当代美国的中国学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梁俊兰;新加坡的中国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7 汤一介;;研究“海外中国学”的意义[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年01期
8 曹景文;;中国学在俄国[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即将召开——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秦平;;海外中国学研究在哈佛[J];学习月刊;199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2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4 H·P·雷易;;中国学在印度[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5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四辑目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6 ;编后记[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7 熊月之;;牛津学术访问杂记[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8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石岸;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今天在沪开幕[N];社会科学报;2006年
2 石剑峰;“人类需要发挥中国的‘和衷共济’”[N];东方早报;2008年
3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黄仁伟 本报记者 卢宝康;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N];文汇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罗敏 实习生 陈剑锋;美国的中国研究:他山的石头记[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华东师范大学 朱政惠;中国学研究热的表现与原因[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把握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大机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何培忠;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与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周武;世界聚焦中国:中国学在海外[N];解放日报;2007年
9 尚雯;探讨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10 李小佳;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开幕[N];解放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5 吕杰;作为方法的“语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阮洁卿;法国“中国中心”与当代中国研究(1958-)[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婵;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琳琳;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潘晟;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10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66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6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