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到南宋前期曹洞宗的中兴
发布时间:2017-08-17 09:23
本文关键词:北宋初期到南宋前期曹洞宗的中兴
【摘要】:曹洞宗是禅门五宗之一,形成于我国晚唐咸通年间(860-873),由唐代高僧洞山良价创立,并由其弟子曹山本寂进一步完善。曹洞宗与临济宗是禅宗中传承至今的两派,有“临天下,曹一角”的说法。曹洞禅形成之时,便融合了佛教各种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通过了青原一系几代禅师的不断积累,因此极具思想内涵。 曹洞宗在良价弟子本寂、道膺之后迅速衰落,到了宋初几曾断绝。北宋初期到南宋前期,大致即曹洞宗第六世大阳警玄到第十世宏智正觉这一段时期,是曹洞宗不断复兴的过程。大阳警玄托临济僧人浮山法远代为传法,择投子义青为法嗣,从此曹洞宗的情况逐渐好转。义青的弟子芙蓉道楷和大洪报恩,,声名播于四方,使得曹洞宗打开了兴盛的局面。芙蓉道楷的弟子丹霞子淳和净因自觉,两人一南一北,子淳有弟子真歇清了和宏智正觉,将宋代曹洞宗推入了兴盛的顶峰;净因自觉则辗转在北地传法,在金末元初,由万松行秀光大宗门,带来了曹洞宗在元明时期的盛行。 曹洞宗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变化中,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文化发展的趋势都不可避免的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各个教派的思想都在进行不断的交流,而曹洞宗的理论核心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与周围的环境不断融合,从而展现出曹洞宗在这一时期不同形式的禅学魅力。 本文从社会因素和曹洞禅思想两个角度探讨曹洞宗发展的历程,兼探讨其间曹洞宗僧人接引学人的方式,虽然曹洞宗的门庭施设不同程度的发生或重举、或创新、或融合、或转化的情况,但依然立足于石头宗的“泯绝无寄”禅。曹洞宗在其中体现出的兼容性和秉持自我的风格也体现了其立宗之初的内涵和底蕴,也是佛教禅宗中国化的一种完美体现。
【关键词】:曹洞宗 投子义青 芙蓉道楷 念佛禅 默照禅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7
- 第一章 宋代前曹洞宗概况17-31
- 第一节 曹洞宗的形成17-24
- 一、 良价求法17-18
- 二、 弘法洞山及嗣法弟子18-19
- 三、 良价禅学思想及曹洞宗门庭施设简介19-24
- 第二节 曹洞宗兴盛后的衰微24-26
- 第三节 、唐末五代影响曹洞宗形成、盛行与衰弱的因素26-31
- 第二章 北宋初到南宋前期社会背景对曹洞宗的影响31-38
- 第一节 据现有相关成果分析31-36
- 第二节 科技和思想文化带来的影响36-38
- 第三章 缓慢发展的准备阶段38-53
- 第一节 梁山缘观“借便开门”的弊端及其革新38-40
- 第二节 大阳警玄重振宗门的先行者40-47
- 一、 大阳警玄生平40
- 二、 针对时弊而提倡坐禅40-41
- 三、 重举曹洞门庭41-43
- 四、 独创“三句”43-44
- 五、 警玄酌情接人入“展手”44-45
- 六、 大阳警玄托人择嗣45-47
- 第三节 投子义青开复兴之端47-53
- 一、 投子义青生平47-48
- 二、 义青嗣法及其倡“华严禅”、举曹洞门庭48-49
- 三、 临济禅对义青禅法的影响49-51
- 四、 顺势度人、断其妄念51
- 五、 义青法嗣51-53
- 第四章 逐渐兴盛的时期53-70
- 第一节 大洪报恩的影响及其弟子53-59
- 一、 大洪报恩生平53-54
- 二、 报恩禅法思想及其“三教关系”观点54-58
- 1、报恩“万法唯心”思想中对禅宗门户及“念佛号”的看法54-55
- 2、“三教关系”论55-58
- 三、 报恩一系禅师的影响58-59
- 第二节 芙蓉道楷曹洞宗兴起的转折点59-66
- 一、 芙蓉道楷生平59-61
- 二、 道楷对义青禅法的继承和发扬61-63
- 三、 在实践中依“尽却今时”修行63-65
- 四、 引参“空劫前自己”65-66
- 五、 道楷的影响与其主要弟子66
- 第三节 丹霞子淳与净因自觉的深远影响66-70
- 一、 丹霞子淳承续宗风66-68
- 二、 净因自觉传法北地68-70
- 第五章 曹洞宗的鼎盛时期70-88
- 第一节 真歇清了汇融禅、教、净70-78
- 一、 清了生平70-72
- 二、 对道楷禅法之继承和发挥72-75
- 三、 “念佛禅”75-76
- 四、 格言而简、诲人不倦76-77
- 五、 清了法嗣77-78
- 第二节 宏智正觉的最终成就78-81
- 一、 正觉生平78-80
- 二、 大力倡导“默照禅”80-81
- 第三节 正觉禅法和神秀禅法之异同81-86
- 一、 禅法思想基础的对比81-83
- 二、 对解脱认识的对比83-84
- 三、 修行实践的对比84-86
- 第四节 此后曹洞宗概况86-88
- 结语88-92
- 参考文献92-98
- 致谢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桂明;曹洞宗“回互”学说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2 凌慧;宋代“三教合一”思潮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3 彭琦;宋元时期的三教调和论[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4 李承贵;儒士佛教观:佛、儒关系研究的新向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何云;曹洞立宗论[J];佛学研究;1995年00期
6 童玮;北宋佛教史年表(960-1127)[J];佛学研究;1997年00期
7 伍先林;正觉的默照禅思想[J];佛学研究;2000年00期
8 李辉;冯国栋;;曹洞宗史上阙失的一环——以金朝石刻史料为中心的探讨[J];佛学研究;2008年00期
9 周世泉;吴小龙;郭清照;;本寂与曹洞宗的最后形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闫孟祥;;论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的真相[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毅;宋代僧人与儒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殷玉楼;临济、曹洞二宗禅学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88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88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