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察举人才地域分布探略
本文关键词:汉代察举人才地域分布探略
【摘要】: 本文收集了两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中所明确记载的察举人物,整理成表,尽可能地详列其籍贯、活动时间、主要事迹。通过表格及各种统计数据考察汉代人才地域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察举定制前的选官方式的种种弊端导致新的选官方式的出现即察举制度;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政治版图的扩大,察举制度也越来越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从而成为主要的选官方式;而通过察举制度选拔出了许多人才,从而导出察举人才的地域分布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分布情况来分析其特点,其分布情况在附表的基础上归纳出三个表格,从中看出人才地域分布的变化趋势即中原发达州郡仍是人才密集之地,但开发较晚地区的人才分布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南方明显增多,特别是扬州等州在察举人才方面增多更为明显,到东汉已经赶超了中原发达的州郡。第三部分分析南方人才加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分四个层次首先主要论述是基于扬州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与在国家大一统的趋势下对它的开发,扬州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人才增加奠定了基础。其次主要论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地位也在提高为其人才辈出相对良好的政治环境。再次就是扬州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加强,思想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文化底蕴的加强必然会促使更多的人才的涌现。最后是孙氏集团的经略为扬州地区积聚一批北方流寓人士和本地杰出人才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察举制度 人才 地域分布 扬州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绪论6-12
- 一、选题缘由6
- 二、相关研究综述6-11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1-12
- 第一章 两汉察举制度概述12-21
- 一、察举制度的由来12-13
- 二、察举制度的发展演变13-17
- 三、察举人才的主要类型17-21
- (一) 有德之才18-19
- (二) 有能之才19-20
- (三) 有文之才20-21
- 第二章 察举制度下的人才地域分布及其特点21-26
- 一、两汉时期人才地域分布状况21-24
- (一)西汉时期人才地域分布状况22
- (二) 东汉时期人才地域分布状况22-23
- (三) 汉代各时期人才地域分布状况23-24
- 二、两汉时期人才地域分布的特点24-26
- (一) 人才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24
- (二) 人才地域分布呈向四周辐射递增状态24-25
- (三)南方各州人才呈加速增长趋势25-26
- 第三章 南方察举人才加速增长的原因——以扬州为例26-37
- 一、经济的加速开发26-29
- 二、政治地位的上升29-31
- 三、思想文化的发展31-34
- 四、东汉末孙氏集团的经略34-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1
- 附表41-69
- 致谢69-70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问靖;;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下)[J];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冯仁鸿;;八俊之冠[J];椰城;2007年04期
3 李中生;;“举孝廉”小议[J];学术研究;1987年01期
4 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1期
5 赖华明;汉代察举制概论[J];天府新论;2003年06期
6 文定旭;阳嘉新制述评[J];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03期
7 黄留珠;试论两汉仕进制度的特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8 张传玺;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铭考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9 陈长琦;汉代察举制度略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10 黄留珠;两汉孝廉制度考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丽月;;明初的察举(1368—1398)[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2 姚宏杰;;汉代博士选试制度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王明丽;周欲晓;;浅谈汉画中的侠烈义士画像[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锡庄;季文兰;田广志;;弘扬我国古代孝文化的优良传统[A];探索中国特色养老之路——江苏2003·健康老龄化和养老模式文选[C];2003年
5 罗家湘;;从铭文碑志看孝道的发展[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汪存仁;;仲景长沙太守考[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秦恩甲;孟柯;;王叔和事状新考[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黄仁贤;;董仲舒的贤良对策与中国封建主义教育模式的初步构建[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志民;;孝道[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红武;加分莫如举孝廉[N];山西日报;2011年
2 记者 杨成明;普京与科什图尼察举行会谈[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国风;两汉察举与阀阅的见重[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4 本报实习生 韩业庭;不孝能否让官员止步仕途?[N];工人日报;2007年
5 周杨曹;要增强孝德意识[N];温州日报;2008年
6 蔡文学;读《中国科举制度研究》[N];人民代表报;2003年
7 程令水;人杰地灵的神童山[N];中国档案报;2006年
8 管战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N];中国妇女报;2006年
9 夏冬波;庐江发现“吴公祠”[N];巢湖日报;2006年
10 张鸣;后汉儒生的幸福生活[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海燕;汉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琼英;魏晋南朝寒人仕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海宇;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香梅;汉代察举人才地域分布探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林;两汉公府属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新良;中国古代荐举连带责任制度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4 林上洪;考试变革与汉唐江西教育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若曦;汉代选官制度与试策文[D];河南大学;2004年
6 王惠霞;两汉兖州刺史部官吏[D];郑州大学;2007年
7 李红波;西汉社会垂直流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会军;两汉社会保障制度及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丁阳;汉代教化对民间舆论的导向作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高宁;秦汉养老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93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9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