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归纳、史料解读与史学的论证表述——评《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
本文关键词:论题归纳、史料解读与史学的论证表述——评《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社会 均田制 史料解读 科举制度 著者 社会结构变迁 理学 传统中国 研究著作 宋代
【摘要】:正《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以下简称吴著)一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均田制崩溃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乃吴铮强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的基础上,经由史料的扩展以及论题的提炼修改增益而成。就该书之宏观议题设定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学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均田制 史料解读 科举制度 著者 社会结构变迁 理学 传统中国 研究著作 宋代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三批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00313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2010221060)之中期成果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以下简称吴著)一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均田制崩溃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乃吴铮强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的基础上,经由史料的扩展以及论题的提炼修改增益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宗震;追求完美过分 理想难敌现实——对《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批评[J];近代史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肖建新;;梁启超与钱穆的专门史观及方法论之比较——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4 曹曦;殷开;;饱濡铅泪记桑田——陈寅恪与胡适眼中的“台湾民主国”[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5 陈联俊;;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现代性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6 郭素红;;明人作伪现象析论[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7 朱从兵;;时代与史学流品[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8 程仁保;刘涛;;钱穆的民族文化史观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刘金柱;题壁与唐宋寺院文化[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10 关四平;;独立人格的写照,睿智思考的结晶——《何满子学术论文集》给学人的启迪[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华莹;刘道胜;;明清徽州保甲探微[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苗连营;杨会永;;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3 孙广勇;;教育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与运用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郭渊;;海外华人与中国传统文化[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乾耀;;《论语》与《儕子》中的孔子——“为学”与“为道”的两种思想[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7 王敦琴;;张謇成败辩证观[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马明达;马建春;;蒙·元时代的波斯与中国[A];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高建新;;“胡气”与盛唐诗[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8年
10 谷川道雄;胡宝华;;内藤湖南的六朝论及其对日本学术界的影响[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琴;胡宏“知言”哲学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王瑞涵;技术进步的财政激励[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3 傅绍磊;唐代后期政治与士风文风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庄国瑞;北宋熙丰诗坛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李辉;汉译佛经中的宿曜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平;雷德侯的中国艺术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7 徐薇;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马军;唐代长安、沙州、西州三地胡汉民众佛教信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袁本海;沙陀的形成及其与北方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郑迎光;宋代地方社会治安问题初探[D];河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德权;夏燮《明通鉴》论赞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微霞;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安萍;以道自任[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昊;《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张树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杭州船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7 俞晓娟;沦落与改造[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侯守金;中国传统文化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9 陈芳;宋代儿童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小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侠与任侠之风[D];郑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建国;建国以来均田制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02期
2 赵俪生;均田制的破坏[J];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05期
3 赵向群,刘小平;经济环境与均田制的变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吉成名;均田制述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5期
5 吉成名;均田制述论[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赵俪生;有关均田制的一些辩析[J];文史哲;1981年03期
7 徐梓;科举制度与士人心态[J];寻根;2005年03期
8 武建国;;均田制中永业田的授受问题[J];学术月刊;1985年07期
9 钱宗范;北魏至隋唐历代均田制度的比较研究[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10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纵览(英文)[J];Women of China;200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峰;;科举制度应当如何评价[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2 刘惠恕;;借鉴古代科举制度对于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现实意义[A];新四军研究(第二辑)[C];2010年
3 黄明光;;古代科举制度下社会自学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林小松;李继盛;;隐山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芮傅明;;序[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7 熊月之;;序[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庆基;;论中国的封建化过程[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9 倪尔爽;缪银丹;;中国古代史发散性思维举例[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10 唐刚卯;;官庄的名称及唐宋时期“庄”的免役特权[A];中国中古史论集——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家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艾尔曼教授商榷科举制度若干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李宏伟;客观展示1300年科举制度[N];光明日报;2003年
3 本刊记者 丁洁;千年科举制 兴衰从头叙[N];中国艺术报;2003年
4 徐风;想象的秩序[N];吉林日报;2007年
5 王高海;谈古代“状元”[N];海南日报;2004年
6 刘玉峰;对中国传统土地赋役政策的几点思考[N];学习时报;2008年
7 于 娜;如果孔庙立了“高考状元碑”[N];中国商报;2004年
8 ;科举展海外举办 温哥华观众称奇[N];人民日报;2003年
9 姚有志 李元鹏 钟少异;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的理性审视[N];光明日报;2005年
10 陈利媛;略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社会文化功能[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宝通;北朝隋唐的屯田与均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兵;《洪范》诠释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婷;科举制度与我国知识发展的关系[D];山西大学;2007年
2 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郑适萌;古代中央集权制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4 吕杰;“晚期帝制中国”与“早期现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长青;“英雄气概”的生成与局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郑良旭;费正清的“中国观”研究(1929-1991)[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18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1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