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西汉五星灾异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7-08-22 17:17

  本文关键词:西汉五星灾异思想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五星灾异思想 天人感应 五行思想 京房


【摘要】:西汉五星灾异思想是以儒家天人感应思想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架构演变而成的借以阐述天道变化与人事吉凶的特殊天文观念。所谓五星指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填星,即今日我们所熟知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五星灾异思想是西汉时期社会文化蓬勃发展以及古人对天人关系进行积极探索的产物,其目的在于规范君主的行为与国家政策。虽然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和偶然性,也曾因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和利用。但是其对后世封建国家的管理尤其是儒家治国思想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五个部分对西汉五星灾异思想进行探析。 第一部分是概述本文选题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阐述五星灾异思想的学术背景,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讨论。一是先秦时期的星占思想与五行思想。二是西汉时期的社会思想,包括新天道观产生、天人感应说的提出以及新易学的出现三个小部分。 第三部分是五星灾异思想的内容及嬗变。分别从五星的角度阐述其基本内容、发展以及其与汉代社会的内在联系。从现实角度分析其变化发展的原因以及其形成过程。 第四部分是五星灾异思想的理论成熟化,其中重点介绍汉代易学大家京房为五星灾异思想的发展所做的努力与尝试。本段共分三个部分,包括三十五妖星体系的形成,五星入卦的尝试以及考功课吏法的提出。 第五部分是介绍五星灾异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对谶纬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科学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底层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五星灾异思想 天人感应 五行思想 京房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92.1;K23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2
  •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9-10
  • 二、 研究概况10
  • 三、 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10-12
  • 第一章 五星灾异思想的起源与思想背景12-19
  • 第一节 汉代天道观的转变促进了五星灾异思想的产生13-15
  • 第二节 天人感应说为五星灾异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15-17
  • 第三节 新易学的产生为五星灾异思想提供了必要工具17-19
  • 第二章 五星灾异思想的内容及嬗变19-34
  • 第一节 辰星,从地位的下降反映出汉代对秦代的继承与批判21-23
  • 第二节 填星,从地位的上升反映出汉代改制运动的成果23-25
  • 第三节 太白,,从兵书化到人谋化反映出汉代军事思想的变革25-29
  • 第四节 荧惑,从妖星的转变反映出汉代“屈君伸天”思想的影响29-31
  • 第五节 岁星,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反映出汉代对修养生息政策的延续31-34
  • 第三章 五星灾异思想的理论化与政治化34-49
  • 第一节 京氏三十五妖星系统的形成34-39
  • 第二节 五星入卦的尝试39-42
  • 第三节 考功课吏法的推行与失败42-49
  • 第四章 五星灾异思想的影响49-56
  • 第一节 促进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49-51
  • 第二节 促进了谶纬之学的兴起51-52
  • 第三节 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兴起52-54
  • 第四节 促进了民间文化的发展54-56
  • 结语56-57
  • 参考书目及征引文献57-61
  • 致谢61-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保顶;汉代儒学灾异观及其现代意义[J];安徽史学;1997年01期

2 程林;;论《汉书·五行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3 于振波;汉代官吏的考课时间与方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4 刘力;董仲舒阴阳五行说的双重性[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刘力;董仲舒阴阳五行说的“天”[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唐樵;刘力;;政统与道统——试析董仲舒阴阳五行说中“天”的双重旨归[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但唐军;刘力;;秦汉方仙道的弥漫与董仲舒阴阳五行说的祥瑞灾异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于首奎;试析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天”[J];东岳论丛;1986年06期

9 赵o

本文编号:720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20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8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