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汉学研究与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
本文关键词:西方的汉学研究与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
【摘要】:在当前的全球化语境下,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再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虽然汉学在西方学界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但由于其研究方法的独特和理论视角的新颖,汉学研究一直颇受国内学界青睐。本文作者认为,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汉学深受西方学界风行已久的东方主义的影响,存在着对古代中国的种种幻象和对现代中国的误解甚至歪曲,但另一方面又应该承认,西方的汉学界并不乏具有真才实学的大家,他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对国内学界也有着启示。再者,与东方主义所不同的是,汉学中也存在着"去政治性"和"去意识形态性"的倾向,它和国内学者的国学研究应该形成一种对话和互补的关系,特别是当我们在把中国文化的成果推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就更离不开与汉学家的通力合作。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
【关键词】: 汉学 东方主义 全球化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在当今的中国语境下研究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对西方汉学的研究,体现了国人对欧美的汉学家所取得的成果的密切关注。这也充分说明,中国学界是很看重外国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喜欢在自己的著述中引证汉学家的著作。这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明;;遗忘与召回:现代传统与当代作家[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6期
2 陈国和;;乡村政治与四五十年代的土改小说[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刘志荣;;言情与世情:张爱玲与中国传统人情小说在精神上的内在联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罗世平;论简·爱"他者"身份的潜在意识[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杨光祖;;批评的伦理底线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6 吴炜华;后东方时代的中国影像与视觉消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许维贤;;审美,或超“历史”的脱身术——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批评视野[J];华文文学;2006年06期
8 卢建军;;开启另一种“文本”的阅读空间——以《新潮》杂志为例[J];江淮论坛;2006年04期
9 余嘉;从《群芳亭》看赛珍珠创作中的后殖民倾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郑惠生;;中学生最欣赏与最反感的作家作品有哪些?——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2 李建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清霞;沉溺与超越[D];兰州大学;2006年
4 罗朋;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D];兰州大学;2006年
5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崔云伟;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时期乡族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杜传坤;荆棘路上的光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玉伟;“历史”的规约与文学的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清华;动画:全球化语境下的视听童话[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华昊;媒介文化传播中权力结构的生成与变迁[D];苏州大学;2002年
3 余嘉;森林之舞:后殖民语境下的索因卡剧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邱金英;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5 左燕;权力与话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房蕾;历史外衣下的全新灵魂与诗意情怀[D];河北大学;2006年
7 张绍英;独特的世界,独特的呈现[D];河北大学;2006年
8 肖画;萧条异代不同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崔莉;曹禺戏剧中的自然精神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刘霞;张恨水与张爱玲小说创作比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宁;汉学或“汉学主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耘;;大卫·霍克思汉学年谱简编[J];红楼梦学刊;2011年04期
2 张西平;;俄罗斯汉学鸟瞰[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8期
3 董铁柱;;从“Confucian”到“Ru”:论美国汉学界对上古儒家思想研究的新趋势[J];文史哲;2011年04期
4 程章灿;;学术翻译的软肋——对欧美汉学论著之中译诸问题的思考[J];文史哲;2011年04期
5 孙立峰;;论花之安的教育观和宗教文化观[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6 彭石玉;柯昀含;;美国汉学研究的选择性[J];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櫖幫;;中国学术界译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篇目汇编[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2 王元化;步霍;;“海外汉学丛书”四种[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3 李秀英;;《汉书》在西方:译介与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5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6 荣新江;;梵蒂冈所藏汉籍目录两种简介[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樊书华;;鼐德方案与哈佛大学的汉学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8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9 阎国栋;;帝俄满学的历史与成就[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源(书评人);从了解历史开始[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记者潘启雯 通讯员吴波;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成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记者 王庆环;北大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揭牌[N];光明日报;2009年
4 早报记者 石剑峰;日本汉学家沟口雄三去世[N];东方早报;2010年
5 记者 黄小驹 实习记者 郭人旗;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举办[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记者 金涛;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艺术报;2010年
7 采访人:韩晗(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受访人:艾朗诺(美国汉学家);汉学家艾朗诺:“学术翻译要加倍小心”[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林瑞华;美国汉学家告诉你300年前中国人怎样游历欧洲[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孙郁;兼听则明[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新华社记者 和苗 吴平;“中国几千年的深厚文化令人陶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2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筱霞;“西方福建形象”研究:以克洛代尔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威;从遗忘到真实: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一琳;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D];郑州大学;2012年
4 徐小玲;论杨联朸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美峰;弗朗索瓦·于连的中西比较方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张金羽;论海外汉学家关于中国古代山水自然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艳;论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林宁;理雅各与王韬的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蓉;论美国的《史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20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2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