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更多相关文章: 农学思想 农学思想史 “三才”理论 精耕细作 回顾与展望
【摘要】: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农学史、农业哲学的角度介入农学思想史研究,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多,农学史著作中也在增拓农学思想的份量。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作为农史研究的一个领域,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研究成果相对于农史研究的其他分支而言,仍然比较薄弱。在省察前贤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的基础上,本文从界定农学思想概念入手,在分析农学思想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特色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农学思想史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不断推动农学思想史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农学思想 农学思想史 “三才”理论 精耕细作 回顾与展望
【分类号】:S-09;K207
【正文快照】: 中国农史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奠定初步基础以来,有关中国农学史、农业史的研究日趋活跃,成果渐丰。中国农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古代农业科技通史研究、古农书的整理与研究、学科史与专题史研究和农学思想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些学者开始从农学史、农业哲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直民;旱区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资源利用的历史[J];古今农业;2003年02期
2 陈屹松,陈百明,张红旗;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模式的发展演化规律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王宝卿;我国历代粮食亩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席运官;有机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比较[J];农村生态环境;1997年01期
5 马瑞江;热力学定律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农业与欧美现代农业转化效率分析[J];农业考古;1999年01期
6 徐旺生;传统农业哲学,二千年前的经验与教训[J];农业考古;2002年01期
7 戴一峰;论新世纪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生长点[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尤琦;城市畜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及解决途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9 陈登高;论现代农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龙昌;宁南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的机理与技术体系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殷晓岚;20世纪苏南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3 梁亚荣;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4 朱洪启;二十世纪华北农具、水井的社会经济透视[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 庞柏林;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制度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6 周广西;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薛春香;农史知识组织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曹玲;农业古籍数字化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孙非;《黄帝内经》年代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丽霞;《吕氏春秋》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张军;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文萍;川中丘陵水土流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司庆达;《齐民要术》与精耕细作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魏志波;中国哲学中自然规律观念的演变与科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杨常伟;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D];山西大学;2006年
7 周正攀;清镇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价、限制因素及对策[D];贵州大学;2007年
8 林榕;明清时期福建海岛经济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潘云;王祯《农书》农业生态思想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赵莹雪;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728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2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