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两汉河间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04:16

  本文关键词:两汉河间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两汉 河间国 诸侯国


【摘要】:两汉时期,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两种看似矛盾的政体,历经多次分置离合,却终得以延续至汉亡。作为两汉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诸侯国的命运始终与汉王朝的兴衰、治乱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以河间国为研究对象,时间界限为从西汉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汉分赵之河间郡置国,到东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建魏、东汉末任河间王刘陔降为崇德侯为止的近四百年岁月,多角度地揭示两汉河间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力求还原河间国的真实面貌。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爬梳史料,列出两汉河间王世系表,使读者对四百年间河间国废置离合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两汉时期历任河间王逐一进行简要叙述。第二部分,作者借助地图,用倒叙的手段将两汉河间国封域沿革历史基本阐述明了,侧面展示了两汉的王国政策特点。第三部分,对河间王的政治权力问题、河间国的职官建置问题进行了简要叙述,并于章末首谈河间国于吴楚七国之乱中所处角色问题。第四部分,将河间风尚置于赵文化的研究体系下,简要概括河间国的习尚风气一项,并从河间国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阐释了河间国风尚的形成原因。第五部分,综合整理了大量文献记载,以河间献王刘德为纽带,通过分析刘德所为,揭示河间国学术发展概况。第六部分,选取与河间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西汉武帝钩弋夫人、东汉惠王刘政时期河间相张衡、东汉后期从河间走出的桓灵二帝、东汉后期“三君”之一的刘淑等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加以论述,以期更加贴近真实的河间国。
【关键词】:两汉 河间国 诸侯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3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论9-14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二、国内研究现状10-13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3-14
  • 第一章 河间王的世系14-21
  • 一、河间国的初置14-15
  • 二、河间王的世系15-21
  • 第二章 河间国的封域沿革21-30
  • 一、西汉时期河间国的封域沿革21-26
  • 二、东汉时期河间国的封域沿革26-30
  • 第三章 河间国的政治30-38
  • 一、河间王的政治权力30-32
  • 二、河间国的职官建置32-35
  • 三、河间国之于七国之乱35-38
  • 第四章 河间国的风俗38-42
  • 一、河间国的习尚风气38-40
  • 二、河间国风尚的形成原因40-42
  • 第五章 河间国的学术42-48
  • 一、河间国学术概述42-45
  • 二、从河间国学术发展看河间献王刘德之死45-48
  • 第六章 河间国的名人48-56
  • 一、后宫悲剧人物——钩弋夫人48-49
  • 二、全才之人——张衡49-51
  • 三、河间走出的帝王——桓灵二帝51-53
  • 四、"三君"之一——刘淑53-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丽华;东汉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成祖明;;西汉河间儒学与中央朝的关系[J];船山学刊;2007年02期

3 张玉;“推恩令”与河间献王诸子侯国[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张玉;河间国王刘辟_J名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张玉,杨庆博;两汉时期的河间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6 张义东;河间王刘德与古文献整理[J];档案天地;2003年06期

7 岳庆平;汉高帝分封同姓王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06期

8 杜勇;;关于西汉分封制的两个问题[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周振鹤;汉武帝十三刺史部所属郡国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10 成祖明;;河间古文、孔壁古文和中秘古文——汉代古文经籍流传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平均;西汉分封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袁延胜;东汉人口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3 尚新丽;西汉人口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4 宋蓉;汉代郡国分制的考古学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喻彦彦;河间献王刘德学术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63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63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e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