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清代河洛地区的孝道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05:14

  本文关键词:清代河洛地区的孝道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河洛地区 孝道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等,对清代河洛地区的孝道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特点,挖掘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正面价值、负面价值和当代价值。 第一部分是清代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背景。首先,论文对清代以前河洛地区的孝道文化进行简要回顾。这部分把孝道文化分为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宋明时期五部分,对各个阶段的主要孝道文化及其特点进行阐述。其次,论文对清代政府推行孝道文化的情况进行概述。论文先是对清代政府的孝道政策以及清代执政者对孝道的理解和践行进行概述。然后论文对孝道文化在朝廷、宗族、学校、法律中的普及情况进行了疏理。 第二部分是清代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基本情况及特点。首先,论文对清代文人的孝道文化进行研究。这部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孙奇逢、张伯行、冉谨祖,通过对他们有关文献的考察,进而对他们的孝道文化进行分析。其次,论文论述的是民间的孝道风气。通过对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分析,论文将民间的孝子分为孝子养亲、孝子承母志、孝子为亲拯难、孝子理财、孝子为官守孝、孝及乡里六种类型。在以上两部分的基础上,论文将孝道文化总结为五个特点:即孝以天理为本,尽孝与事天的统一,知孝与躬行的统一,孝之理解更为恢弘,出现全国性与地域性的融合。 第三部分是清代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评价。首先,论文对孝道文化的正面价值进行探讨,指出孝道文化具有经世致用、维护社会风化和富有感通性的积极作用。其次,论文主要对孝道文化容易造成行孝之人的地位不平等、片面服从性和愚孝性进行剖析。最后,论文探讨的是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分析,论文指出孝道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在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在道德认知的理性形成中,在人的伦理道德自律性的形成中,以及在促进社会和谐当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清代 河洛地区 孝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5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8-10
  • 1. 选题缘由8
  • 2. 学术价值8-9
  • 3. 现实意义9-10
  • (二) 研究现状及分析10-12
  • 1. 有关概念界定10
  • 2. 研究现状及分析10-12
  • (四) 研究思路12-15
  • 1. 研究内容12-13
  • 2. 研究方法13
  • 3. 创新点13-15
  • 一、清代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背景15-28
  • (一) 清代以前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变迁15-22
  • 1. 夏商西周时期15-16
  • 2. 春秋战国时期16-17
  • 3. 汉代时期17-19
  • 4.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19-20
  • 5. 宋明时期20-22
  • (二) 清代政府对孝道文化的推行22-28
  • 1. 清代政府对孝道文化的重视22-23
  • 2. 清代孝道文化的普及23-28
  • 二、清代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基本情况及特点28-49
  • (一) 文人的孝道文化研究28-36
  • 1. 孙奇逢28-32
  • 2. 张伯行32-33
  • 3. 冉觐祖33-36
  • (二) 民间的孝道风气36-43
  • 1. 孝子养亲37-38
  • 2. 孝子承母志38
  • 3. 孝子为亲拯难38-39
  • 4. 孝子理财39-40
  • 5. 孝子为官守孝40-42
  • 6. 孝及乡里42-43
  • (三) 孝道文化的特点43-49
  • 1. 孝以天理为本43-44
  • 2. 尽孝与事天的统一44-45
  • 3. 知孝与躬行的统一45-46
  • 4. 孝之理解更为恢弘46-47
  • 5. 全国性与地域性的融合47-49
  • 三、清代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评价49-61
  • (一) 孝道文化的正面价值49-53
  • 1. 孝道具有经世致用的作用49-50
  • 2. 孝道具有维持良好社会风化的功能50-52
  • 3. 孝心具有感通性52-53
  • (二) 孝道文化的负面价值53-55
  • 1. 容易导致双方地位的不平等53-54
  • 2. 容易导致盲从54
  • 3. 容易滋生愚孝54-55
  • (三) 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55-61
  • 1. 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5-56
  • 2. 有利于形成独立的人格56-57
  • 3. 有利于形成理性的道德认知57-58
  • 4. 有利于形成伦理道德的自律性58
  • 5.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58-61
  • 余论61-63
  • 参考文献63-66
  • 后记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景雪;;清代《孝经》文献辑佚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2 王星月;;浅谈清朝的“孝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潘剑锋;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历史作用[J];船山学刊;2005年03期

4 程有为;“河洛文化”概论[J];河南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5 朱季康;;晚清民间传统儒家学派的孝悌坚持与创新——以太谷学派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6 马新;论孝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异化[J];孔子研究;2004年04期

7 薛瑞泽;河洛地区的地域范围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朱明勋,戴萍波;清代《孝经》研究论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余新忠;;明清时期孝行的文本解读——以江南方志记载为中心[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00期

10 于鹏翔;王宏一;国晓娟;;从满族谱牒看满族孝道[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艳;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重建[D];延边大学;2005年

2 赵景雪;清代《孝经》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63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63645.html

上一篇:两汉河间国研究  
下一篇:湖笔的起源史考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2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