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问题研究
【摘要】:有关乾嘉学派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乾嘉学派的成因、派别以及乾嘉义理学方面,虽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在乾嘉学派研究走向深层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过分强调派别与个案的研究虽然使得学术走向精确,但同时也使得研究走向僵化。所以本文拟用“学侣”这一崭新的概念作为研究乾嘉学派的切入点,将乾嘉时期江苏地区的广大学者通过师承、家学、姻亲、志向、游幕等方式结成的“学侣”关系纳入研究范围之内,打破以往学术史研究的范式,使一个个鲜明的“学侣”互动历史过程进入乾嘉时期学术史研究之中。通过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人结成学侣的过程、为官的经历,使乾嘉学术与政治生活相结合,将汉学思潮与政治领域的风气相联系,将乾嘉学派的研究纳入学术史、文化史、政治史及社会史的综合研究之内,以期将乾嘉学派研究带入更深层领域。
【关键词】:学侣 乾嘉学派 乾嘉时期 江苏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9.3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7
- 绪论7-15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7-9
-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7-8
-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8-9
-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9-13
- (一) 国内研究现状9-12
- (二) 国外研究状况12-13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13-15
- (一) "学侣"概念的界定13
- (二) 江南概念的界定13-15
- 第一章 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出现背景15-29
- 第一节 清廷对江南地区知识分子的政策15-22
- 一、顺治时期15-17
- 二、康雍时期17-20
- 三、乾隆时期20-22
- 第二节 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兴起的经济背景22-25
- 一、清朝前期江苏地区的经济概况22-23
- 二、"学侣"的家庭经济状况23-25
- 第三节 江苏地区学术传统风气25-29
- 一、唐宋明时期江苏地区学术传统的延续25-27
- 二、乾嘉前清代江苏地区的学术风气27-29
- 第二章 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29-56
- 第一节 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状况分析29-36
- 一、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基本概况29-32
- 二、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一览表32-36
- 第二节 乾嘉时期"学侣"构成类型36-46
- 一、家学型"学侣"36-38
- 二、姻亲型"学侣"38-40
- 三、师承型"学侣"40-42
- 四、游幕型"学侣"42-45
- 五、志向型"学侣"45-46
- 第三节 学术派别下的江苏地区"学侣"46-56
- 一、吴派"学侣"47-51
- 二、扬州学派"学侣"51-54
- 三、常州学派"学侣"54-56
- 第三章 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的生活状态56-65
- 第一节 "学侣"的书院生活56-58
- 第二节 "学侣"的官场经历58-62
- 一、吴派"学侣"官场经历58-60
- 二、扬州学派"学侣"官场经历60-61
- 三、常州学派"学侣"官场经历61-62
- 第三节 "学侣"的游幕经历62-65
- 第四章 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的影响65-73
- 第一节 "学侣"的学术影响65-69
- 一、治学方法的影响65-67
- 二、学派下的学术互动67-69
- 第二节 江苏地区"学侣"的政治影响69-73
- 一、对科举制的影响70-71
- 二、对官员为官的影响71-73
- 结语73-74
- 参考文献74-80
- 致谢80-8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2-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佛平;;戴名世和他的《南山集》[J];安徽大学学报;1981年04期
2 张晶萍;乾嘉学者的学术交流[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3 尚小明;论清代游幕学人的撰著活动及其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4 王明芳;乾嘉知识分子“立言为上”的价值取向[J];东岳论丛;2003年04期
5 施建雄;王鸣盛历史地理考证的理性探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张晶萍;论乾嘉考据学的经史关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陈祖武;乾嘉学派吴皖分野说商榷[J];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07期
8 王正;;论赵怀玉与洪亮吉的交往[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张晶萍;乾嘉学术与“汉学”观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王建梁;;清代汉学与书院互动之规律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存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罗炳良;[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3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许隽超;黄仲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文廷海;清代春秋谷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柳向春;陈奂交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1999年
9 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D];北京大学;1997年
10 刘精盛;王念孙的训诂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家远;开一代新学风的常州公羊学派[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朱昌荣;皖派朴学述论[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广平;清代乾嘉时期学人诗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凤琴;孙星衍诗歌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付大军;洪亮吉论[D];吉林大学;2007年
6 邱林山;洪亮吉诗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亚丽;从《廿二史札记》看赵翼的史学思想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进;焦循《孟子正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姚再儒;朱彬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考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伟;乾嘉荀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65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6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