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史研究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史研究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修史兴盛,其中家史类著作在世家大族中大量出现,而作为家史典型代表的家传和家谱的撰修,是当时社会特有的现象。这些家史类史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家传和家谱作些具体分析,正文主要从以下三部分展开研究。 第一章主要是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史编撰情况。首先明确家史的内涵,指出家史主要是由家传和家谱两部分组成,然后分别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和世族家谱的编撰情况、内容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章着重论述家史兴盛的原因和条件。其一,魏晋南北朝特殊的时代环境影响着家史撰修。由于战乱,世家大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需要重视家族观念,增强家族的团结和凝聚性;修家史也与世族们述先颂祖、标榜先辈功德以此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意识有关;当时家族文化发达,为撰修家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史学家。其二,阐释门阀制度对家史撰述的影响。门阀制度是促使家史撰修兴盛的最根本原因。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和发展导致官员的选任讲究门第,士族高门需要通过修撰家史来明确和巩固自身的特权和地位;另外,婚姻上讲究门当户对,自然需要用家史来确认和辨别世家大族族姓高下。其三,玄、儒之学对家史内容的渗透。玄学在魏晋南北朝盛行一时,世家大族深受影响,在撰修家传时,对先祖们的形象、品行描写特别注重;另外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占很大实力,其孝道观念时时指引着人们的言行,这也为家史撰述提供了素材。 第三章阐释魏晋南北朝家史对后世家史的影响及其史学价值。家传自魏晋以后其内容和性质皆发生改变,自隋唐以后目录学中的历史类目中已没有“家传”。而家谱一直延续下来,后人所撰家谱更为完善系统,属于史部书籍,但后世家史的撰修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和借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史。此外,文章还从影响正史撰述、史注和目录学三方面对家史的史学价值进行了分析。 总之,本文主要从家传和世族家谱这两个部分着手,分析家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具有的特殊内涵及意义。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家史 门阀观念 史学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1.1 历史上魏晋南北朝家史撰述的研究状况9-10
-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史研究现状10-13
-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史研究存在的不足13
- 1.4 本文研究重点13-14
-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史撰修14-31
- 1.1 家史的内涵14-17
-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传撰修17-25
- 1.3 魏晋南北朝家谱的撰修25-31
-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史兴盛的原因和条件31-45
- 2.1 魏晋南北朝时代变迁对家史撰述的影响31-36
- 2.2 门阀制度与家史的撰述36-40
- 2.3 玄、儒思想对家史内容的渗透40-45
- 3 魏晋南北朝的家史史学价值45-54
- 3.1 魏晋南北朝的家史对后世家史撰修的影响45-47
- 3.2 家史的史学价值47-54
- 4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瑞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质灾害[J];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陈德弟;;谈谈魏晋南北朝的私家藏书[J];文史知识;2007年05期
3 胡军;;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发展和传统隐逸思想之关系[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黄海艳;;生命重现与永恒的追求——论魏晋南北朝人鬼婚恋小说中的生命意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曾祥辉;;魏晋南北朝时期私人撰史盛行原因分析[J];考试周刊;2010年13期
6 何潇;;魏晋南北朝妇女妆饰审美观[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黎子耀;;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地位[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8 柏明;李颖科;;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9 蔡镜浩;;魏晋南北朝副词琐议[J];语言研究;1987年01期
10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吏役[J];江汉论坛;198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瑞;;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冀州地区的人口流动[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2 彭安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苏北开发及其影响[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文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梁伟;史玉明;谢智刚;王艳丽;;不同时期汉语散文的字同现网络之研究[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5 李传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谣言和谣言控制——魏晋南北朝社会史研究的一个新视野[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朱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等级婚姻极其社会影响[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晋文;;简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农政策的继承与发展[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俊飞;;婚姻所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之胡化现象[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宋艳梅;;关中郡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崔浩;;建国以来六朝军事研究综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金芷君 丁洁韵;香熏的鼎盛时代[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吴继峰;“周口书画台湾行”活动今日在台湾开幕[N];周口日报;2009年
3 李传印;南北朝时期的谱学与政治[N];光明日报;2002年
4 安作璋;山东地方史研究的新硕果[N];联合日报;2009年
5 刘广瑞;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冀州地区的人口流动(一)[N];衡水日报;2011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汤一介 自由是一种创造力[N];文汇报;2009年
7 刘玉峰;唐代的施政经验(下)[N];学习时报;2011年
8 范子烨;高车、高车人与高车人的歌[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齐迎红 云冈石窟研究院;探索南北朝女子发式[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10 刘广瑞 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冀州地区的人口流动(二)[N];衡水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柏青;魏晋南北朝养生学术思想研究及其养生术应用辑要[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张焕君;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马晓乐;魏晋南北朝庄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张悦;从《三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看魏晋南北朝汉语双音合成词的发展及演变[D];山东大学;2006年
5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6 金霞;两汉魏晋南北朝祥瑞灾异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小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储晓军;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李传军;歌谣俗语与两汉魏晋南北朝社会[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昌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曲凤东;儒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微;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特征及其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4 亓文香;从《世说新语》《搜神记》等看魏晋南北朝物量表示法[D];山东大学;2005年
5 周淑萍;论魏晋南北朝咏物诗[D];山东大学;2006年
6 吴捚萍;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态美学智慧初探[D];河南大学;2008年
7 张立军;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范畴—“自然”[D];辽宁大学;2009年
8 沈晓梅;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宋洁;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儒家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谋超;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审美风格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66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6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