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两晋南北朝经学博士考论

发布时间:2017-09-02 00:37

  本文关键词:两晋南北朝经学博士考论


  更多相关文章: 两晋南北朝 经学博士 经学 “征而不就”


【摘要】:作为官职的博士初设于战国末年,历经汉魏,到两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本文以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学博士为研究对象,结合博士官制的演变,探讨经学博士这一特殊群体在当时的存在状况,以及他们在延续经学传统中所发挥的影响和所起到的作用。 相较于前朝,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学机构设置兴废无常,但官学机构种类却在太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子学、中书学、皇宗学等,以适应当时的门阀士族政治和北朝皇权统治的需要。经学博士种类因之也趋于多样,他们因教授对象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品级。经学博士的选任仍以举荐、征辟、他官迁转为主。除国子祭酒外,经学博士的职责已从起始时的政治属性为主完全过渡到了以学官属性为主。 从两晋南北朝正史史料中勾稽出的经学博士材料显示,各朝代经学博士员数的变化与该朝国学发展的程度相符合。虽然经学博士总体人数不少,但其中一部分博士职位是做为起家官和迁转官之用,真正长期任职者要少得多。即便包括这些处于“虚职”的经学博士,该时期大部分的经学博士都是有真才实学者。民间经师中还有一批“征而不就”的博士,他们一起构成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经学发展的重要一脉。 当时尤其是南朝的门阀士族社会结构,深刻影响到中央官学教育及其学风好尚。但尽管有玄风佛道浸染,经学仍是世家大族维系门第的关键,其家学成为这一时期经学延续发展的重要依靠。因此,经学博士多出自世家大族。 该时期经学博士在官学教育中的成效有限,但这不能掩盖经学博士自身的学识素养。在官学、家学、私学以及经师自身的努力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仍有所发展,这其中就有经学博士的贡献。
【关键词】:两晋南北朝 经学博士 经学 “征而不就”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35;D691.42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7
  • 一 选题缘起9-11
  • 二 学术史回顾11-15
  • 三 论文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15-17
  • 第一章 博士制度溯源17-25
  • 第一节 秦汉博士职官演变17-20
  • 第二节 秦汉博士的选任和职能20-25
  •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经学博士官制探究25-46
  • 第一节 官学教育的断续发展25-38
  •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经学博士的选任38-41
  •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经学博士的职责41-46
  •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经学博士考录46-73
  •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经学博士表46-68
  • 第二节 由列表所见两晋南北朝经学博士之概况68-73
  • 第四章 经学博士与世家大族73-85
  • 第一节 出身世家大族的经学博士73-79
  • 第二节 世族家学与经学博士79-85
  • 第五章 论两晋南北朝“征而不就”博士85-90
  • 第一节 “征而不就”博士85-87
  • 第二节 士人“征而不就”原因及其习学状况87-90
  • 结语90-92
  • 参考文献92-96
  • 致谢96-97
  • 附表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志毅;今古文经学合流原因新探──汉代博士制度与今古文经学合流之渊源[J];北方论丛;1995年01期

2 钟肇鹏;秦汉博士制度源出稷下考[J];管子学刊;2003年03期

3 裘士京;论秦汉博士的职责和考选方式的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姚宏杰;;北魏中书学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孙德玉;裘士京;;魏晋南北朝博士职责、考选及其变异论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6 牟钟鉴;南北朝经学述评[J];孔子研究;1987年03期

7 葛志毅;汉代的博士奉使制度[J];历史教学;1996年10期

8 张晨;;两晋学官制度三辨[J];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9 王松山;;北魏博士略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刘志安;范缜任国子博士的年代兼及裴子野的生年[J];江汉论坛;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晓卉;;宋代以前“博士”流变考释[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清敏;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啸;魏晋南北朝太常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丽莉;两晋南朝的国子学[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75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75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0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