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高氏荆南军事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12:12

  本文关键词:高氏荆南军事地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五代 荆南 军事地理 宋初战争


【摘要】:五代时期,国土不完,中华大地上分布着中原汉族政权、北方少数民族及其附庸政权和南方各汉族割据政权。尖锐的民族矛盾笼罩下的全国统一和分裂两种趋势使得这一时期政局动荡不安。 本文主要研究五代时期,高氏荆南军事地理,并将其带入到宋初统一南方之战来讨论。高氏荆南位于湖北省中西部,长江中游地区,其域内冲积平原、丘陵山地、河网密布等自然地理特征在长江中游军事地形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得益于特殊地理位置,荆南域内交通发达,是当时中国南北、东西交通的中枢,即使疆域狭小,又处于四战之地,荆南仍作为五代十国中的一员没有被兼并。进入宋代以后,随着全国统一趋势的加强,荆南作为五代战争缓冲器的作用消失,并因地理环境和本身造船和水军实力被北宋第一个吞并。北宋吞并荆南即获得了南下作战的重要通道和后勤保障基地,通过控制荆南进而控制整个长江中游地区,从而打破了长江防御体系,为北宋其后统一过程中西征巴蜀、南讨南汉、东伐南唐创造了有利的军事地理条件,为统一南方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五代荆南地区军事地理研究可以了解以荆南为代表广大长江中游地区在宋初平定南方之战的战略意义,进而以引起学界对长江中游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视。
【关键词】:五代 荆南 军事地理 宋初战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928.6;K243.1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4
  • (一) 选题缘起9-10
  • (二) 研究现状10-13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3-14
  • 第一章 高氏荆南自然地理条件与军事战略位置14-28
  • (一) 五代时期中国宏观军事形势14-15
  • (二) 高氏荆南的地形与军事15-22
  • 1. 山地与军事17-18
  • 2. 平原与军事18-21
  • 3. 丘陵与军事21-22
  • (三) 荆南在五代战争江河防御体系中的地位22-28
  • 1. 荆南在南方长江防御体系中的作用23-24
  • 2. 汉水于荆南在五代战争中的影响24-28
  • 第二章 高氏荆南历史沿革28-34
  • (一) 荆南的由来28-31
  • 1. 唐代荆南镇的设立29-30
  • 2. 南都和江陵府的设立30-31
  • (二) 高氏荆南31-34
  • 1. 晚唐风雨飘摇中的荆南镇31
  • 2. 高氏荆南建立31-34
  • 第三章 宋初统一战争中的荆南34-51
  • (一) 后周和北宋统一战略34-38
  • 1. 后周和北宋统一战略中对荆南的认识34-36
  • 2. 荆南在北宋统一战略中的地位36-38
  • (二) 荆南在宋军平定武平、后蜀之战中的作用38-51
  • 1. 宋军假道荆南与平定湖湘39-42
  • 2. 北宋攻灭后蜀之战的战争过程42-46
  • 3. 北宋灭蜀战役中荆南作用的战略分析46-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6
  • 后记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吉辰;论宋太祖统一岭南[J];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02期

2 宋嗣军;五代时期南平立国原因浅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3 曾育荣;张其凡;;谈谈高氏荆南国史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王丽;北宋转运使的设置问题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张其凡;五代政权递嬗之考察——兼评周世宗的整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6 徐明德;;论周世宗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7 林立平;唐代主粮生产的轮作复种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4年01期

8 张跃飞;;唐五代时期的江陵城[J];南都学坛;2010年02期

9 单子敏;;论周世宗改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10 李伯重;;我国稻麦复种制产生于唐代长江流域考[J];农业考古;198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玮燕;宋初对辽战争中军粮供应诸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20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20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4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