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琉球贡使的管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朝对琉球贡使的管理研究
【摘要】:笔者以清代琉球来华的朝贡使节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常贡、谢恩、庆贺等朝贡使节的规模、次数、贡物信息的梳理,以此为基础分析清政府对琉球来华朝贡使节各项管理规定,通过这些管理规定变化来廓清中琉历史关系中朝贡制度规定的运作方式以及其中反映出的清代朝贡制度的新特点。 本文首先对清代来华朝贡使节基本情况的分析,明确了清代琉球来华朝贡使节的种类、规模等详细信息,尤其是其中相关规定的变化过程:清朝侧为了减轻琉球的入贡负担,尽量删减贡物、进贡次数,而琉球侧则坚持按期入贡,整个相互交流过程中体现出的“君臣交好情谊”,是清政府和琉球双方友好交往的例证。第二部分,以朝贡使节基本情况为基础,论述了琉球来华朝贡使节从入境到赴京在到出境的整个在华的行程活动,重点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对琉球朝贡使节管理规定的变化——趋向严密,并得出严密的监控是清代贡使接待管理制度的重要特征的结论。最后对清代贡使管理制度趋于严密的原因加以分析,尝试从制度性的角度来分析朝贡制度在清代的走向,揭示出清代严密细致监控的背后隐藏了专制政体下防范监控的虚弱本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代朝贡制度达到烂熟同时正在走向衰亡。 作为清代中琉朝贡关系制度一个方面——琉球来华朝贡使节的管理制度,本身就反映了清朝作为宗主国的一种对外交往的基本倾向,通过对其变化过程的梳理可以认识到来华朝贡使节是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对其的研究深入有助于我们掌握琉球贡使在华来往的过程细节,全面了解两国密切外交关系的内涵。同时,清政府对琉球贡使的管理制度,具有针对海外藩国入贡的典型特征,其中的很多管理规定也适用于其他有类似情况的朝贡国,“永著为例”、“一体适用”的原则使得对琉球管理制度的研究拥有了普遍性意义,对研究中国主导的东亚封贡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琉球朝贡使节 接待制度 监控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0 绪论8-12
- 1、研究意义9
- 2、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 清朝对琉球贡使规模及贡期、贡物的规定12-31
- 1.1 进贡使13-23
- 1.2 谢恩使23-27
- 1.3 庆贺使、进香使27-30
- 1.4 小结30-31
- 2 清政府对琉球来华贡使的管理31-61
- 2.1 入境及在闽的管理31-43
- 2.1.1 入境检验32-33
- 2.1.2 接贡使出现33-36
- 2.1.3 琉使在闽的活动36-41
- 2.1.4 伴送官的遴选41-43
- 2.2 贡使赴京的护送43-48
- 2.2.1 沿途的更替护送制度43-45
- 2.2.2 汇报制度的建立45-48
- 2.3 贡物赴京的护送管理48-50
- 2.4 琉使在京的活动50-60
- 2.4.1 在京的管理机构50-54
- 2.4.2 在京参加的活动54-60
- 2.5 琉使回程的管理60-61
- 3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4
- 致谢64-65
- 个人简历6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廷真,陈喜波,韩光辉;清代热河地区盟旗和府厅州县交错格局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刘国军,张桂珍;甲午战前中国先进士大夫西政观评析[J];北方论丛;2001年05期
3 雷炳炎;清代世爵世职承袭制度的几个问题[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4 郭成伟,马志刚;近代中西文化启蒙及法制建设之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1年02期
5 张文涛;;清代东北地区林业管理的变化及其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开玺;;略论“人臣无外交”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秦雷;;京师昆明湖水操学堂史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李超;;论清末国人的法治认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张渝;;清代中叶巴县地方政府与巴县商业秩序的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曹倩琴;;清末民初外交官群体素质比较——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刚;;论晚清官场中的请托——基于《荣禄存札》的分析[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徐恭生;;从万寿尚书庙碑刻看中琉友好交往[A];海峡两岸纪念民族英雄陈文龙研究论文集[C];1998年
3 潘光哲;;“华盛顿神话”在晚清中国的创造与传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5 秦雷;;清漪园中的曼陀罗坛城建筑治镜阁研究[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六辑 下)[C];2007年
6 赖正维;;近代东北亚海域海难救助机制的特点及其意义[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六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福美;清代沿海贸易与天津商业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4 陈实;清代珠江三角洲教育状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6 张施娟;裨治文与他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D];浙江大学;2005年
7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石超艺;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孙清玲;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娜;沈家本民商法思想解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陈震;夏子阳使琉球及其对中琉友好关系的贡献[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游励;清代闽籍册封琉球使及其著作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风清;明清曲阜知县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静;清代张家口关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狄霞晨;从英文报刊看新教传教士对中国近代语言文学的认识[D];复旦大学;2011年
7 孙军燕;评述历代牙行法律制度[D];复旦大学;2011年
8 周德春;清代淮河流域交通路线的布局与变迁[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斐;清代中日漂风难民问题之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10 丁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二人台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8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48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