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浙西儒士群体研究
本文关键词:元代浙西儒士群体研究
【摘要】:对于浙西儒士而言,元代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代。首先,元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代以来南北方对立的局面。大一统的元代,车书同文轨,往来道无雍,于是南北文化之间的隔阂随着儒士间的交流而逐渐消弭。其次,元朝建立带给儒士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则是;异族的统治完全打乱了自唐代以来儒士阶层与中央政权建立起来的政治同盟。科举长时间的停废,统治者对跟脚的重视,以及大开承荫、吏进之途,这都使得大批的儒士长期被拒绝在中央政权之外。当传统的仕进之路行之不通后,很自然的,儒士们便会走向自己所熟知的地方社会。再次,对于转入浙西地区的儒士而言,较于其他地区,他们还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儒士地位的下降而商人地位的上升、地区重商之风与儒士的不善营生等,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归因于浙西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如我们所知,自北宋之时,江南就形成了以东南六路为中心的东南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市场;南宋王朝偏安于一隅,东南市场继续发展。而其中尤以苏、松、常、嘉、湖为经济发达之翘楚。入元之后,元廷实行重商政策,比如在多数·埘间里实行三十税一,税坐商而不税行商。这一系列政策,都使得元代浙西地区经济呈现繁荣发展的趋势。而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的冲击是巨大;对四民之首且尽力维持传统秩序的儒士阶层尤其如此。外部社会条件的变化,影响着元代浙西儒士的方方面面,并且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儒士阶层内部的应对则形成了这个时代浙西儒士以及浙西儒学的特点。南北的统一促进了南北儒士之间以及南方儒士内部的互相交流,加之浙西地区优越的地区位置,使得浙西儒学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另一方面,宋元易代,故国之思,科举停废促使一部分失意儒士选择以诗文为乐,他们雅集宴饮、诗文唱酬使浙西儒学呈现很明显的流而为文的特点。然除了这些耽于行乐的文士之外,浙西地区还有另外一部分坚持儒家传统和情怀的儒士。在新的环境之下,他们积极转变自己的社会角色来应对社会的变化。他们中执着于仕途之人,或走传统的科考之路,又或者走吏进之道,成为一方官员。而对仕途失望但是又无法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儒士,则走上传统的师儒之路,成为地方上的乡先生或者教官;顺应时代潮流,重视经营家产、积累财富的儒士,则一跃成为地方志乡绅。然无论哪一种社会角色,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儒士的身份。儒士的身份促使他们对地方社会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作为地方官,他们多能清正廉明,护一方安宁;为师儒,他们注重地方教化、淳一方风俗;为乡绅,他们修桥铺路,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他们通过自己的角色从地方行政、地方教化、地方建设方面影响着地方社会的发展。这正意味着,元代浙西社会中一个以儒士身份为基础的具有儒家情怀且热心地方事务的社会力量正在形成。这种社会力量处于中央政府与下层百姓之间,既为政府所倚重,又为百姓所信赖。他的形成使得浙西社会具有完整的自我调节机制,能在政府的无作为下,按照自我的规律继续向前发展。这预示着浙西地方化的儒士开始建立起与地域社会的联盟。这一地域联盟的建立则直接影响到了明清时期地域社会的形成。与此同时,处于社会变化时期的浙西儒士,也有着自己的特殊的生活状态。这从儒士与士大夫之间、释道之人、商人富户之间的交往可窥见一二。比如,儒士内部之间或者士大夫之间的交往仍然是社交生活的主要部分,这从侧面说明了作为元代浙西儒士阶层的优越感;与释道中人既斗争又依赖的交游,则说明了在三教合流的大潮中,元代浙西儒士心中矛盾的心理状态;而商人富户之间的往来,是外在环境和内在需要的驱使,但是随着二者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一些儒士的观念也潜移默化的发生了改变,比如说,传统四民观。元代浙西儒士的坚守和改变,是外部环境变化和传统之间冲突的反映。而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并不会停止,还会继续影响着中国社会。
【关键词】:元代浙西儒士 儒学 地方社会 交游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5
- 研究对象限定10-11
- 选题意义11-13
- 前人研究13-14
- 文章结构和史料利用14-15
- 第一章 元代浙西儒士与浙西儒学15-29
- 一、学术渊源15-17
- 二、浙西儒学的特点17-20
- (一) 兼容并蓄,学说林立17-18
- (二) 流而为文之后的浙西儒学18-20
- 三、浙西儒士与浙西儒学的发展——以学校为例20-29
- (一) 元初儒士与浙西儒学的恢复20-22
- (二) 儒士与元中后期浙西儒学的促进和发展22-29
- 第二章 元代浙西儒士的社会角色与地方社会29-42
- 一、地方官吏30-32
- (一) 高风亮节,清节廉明30-31
- (二) 践行儒术,维护安定31-32
- 二、师儒32-38
- (一) 地方教化33-36
- (二) 参与地方事务36-38
- 三、乡绅38-42
- (一) 从事公益事业39-40
- (二) 解决纠纷,热心慈善40-42
- 第三章 从交游看浙西儒士的生存状态42-51
- 一、儒士之间以及与士大夫的交往42-44
- 二、与释道中人的交往44-48
- (一) 浙西儒士与释道交往的三种状况44-46
- (二) 从儒与释道之交,来看儒释道之关系46-48
- 三、与商人富户之间的交往48-51
- 第四章 浙西儒士典型案例研究——以陆文圭为例51-66
- 一、生平略述51-52
- 二、儒家思想52-56
- (一) 倡导“表经述,轻辞章”53-54
- (二) 坚持对佛老批判54-55
- (三) 关注民生55-56
- 三、陆文圭的交游56-66
- 结语66-68
- 参考文献68-71
- 致谢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四军浙西战斗要图[J];湖州师专学报;1986年S4期
2 胡世明;浙西游击武装初期抗战史略[J];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04期
3 黄胜;;梦醒浙西(组诗)[J];诗探索;2012年02期
4 汪源清;;浙西采风散记[J];太湖;2002年06期
5 陶德臣;浙西茶[J];农业考古;2002年02期
6 伊甸;;在浙西山村(组诗)[J];诗选刊;2014年01期
7 淡舟;;在浙西库区(组诗)[J];诗歌月刊;2009年05期
8 伊甸;;在浙西山村(组诗)[J];青岛文学;2013年11期
9 郜林涛;;大历浙西诗会与佛教[J];名作欣赏;2006年08期
10 ;英烈谱[J];湖州师专学报;1986年S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媛;;浙西祠堂建筑初探[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毛吉祥;;漫谈浙西兰花发展方向[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6年
3 宋妍妍;张元动;张举;;浙西赣东北奥陶纪达瑞威尔晚期-桑比早期笔石序列新探[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家煜;长啸呐喊:抗日报刊声震浙西海北[N];嘉兴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俏红;故园82年前 浙西大地红旗卷[N];金华日报;2010年
3 记者 曾晨路;我市前三季度售车29亿余元[N];衢州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徐哲峰;退款短信诚感浙西[N];光明日报;2013年
5 陶克强 朱樱;清代“浙西水利交通图”现身海宁[N];嘉兴日报;2005年
6 陈博君;江焰似火 燃绿浙西[N];中国旅游报;2006年
7 记者 施晓文 通讯员 方政英;浙西旅游合作全方位展开[N];华东旅游报;2006年
8 浙江记者站 徐文潇;浙西六县市共推“黄金旅游高速”[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张涛邋见习记者 练彦;让体育文化根植于浙西民间[N];丽水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戚潇琦;第五届浙西旅游合作峰会举行[N];江南游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羊颂平;抗战时期浙西行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2 彭莎;元代浙西儒士群体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3 陈凌广;浙西祠堂文化艺术浅探[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4 张毅功;元代浙西区域气候及水利环境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项耀瑶;浙西文化与徐志摩文学创作[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6 叶紫;南宋浙西词地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程娟;唐代浙东镇与浙西镇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顾小燕;辛亥前后浙西青帮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9 陈超;安史之乱与大历江南文学[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8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4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