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赋役制度在山东的推行及影响(1644-1840)
发布时间:2017-09-15 16:20
本文关键词:清朝赋役制度在山东的推行及影响(1644-1840)
【摘要】:清朝赋役制度在继承了明朝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发展,不仅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收入,同时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山东作为中原经济区中较为发达的地区,是清朝赋役征收的重要地区之一。清政府在山东积极推行各项赋役改革条令的同时,于总趋势之下,兼及山东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具体事实,因地制宜,使山东的赋役在具体的征收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当地特色。文章通过对大量的地方志资料的整理、研究,在分析了清初山东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后,对清朝赋役制度在山东的沿革、在推行过程中产生的山东特色以及对山东经济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以期对清朝山东的经济原貌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为现代山东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并系统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在清朝赋役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在山东地方赋役研究上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文章的研究方向、思路与创新之处。 正文部分,该部分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山东的地理位置以及清朝初年山东的社会经济状况,以此考察赋役制度整顿的背景以及在山东推行中产生不同的原因。第二章又分为两个小部分:第一部分系统阐述了清朝前中期的赋役整顿与改革,并以赋役制度在山东的推行为研究重点,结合史料具体分析了在山东推行的实际状况;第二部分则主要从山东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出发,在与全国各地赋役情况进行比较下,系统研究并阐述了山东赋役在田赋负担、征收本色等两个方面上的不同,以及曲阜孔府在赋役征收上的特点。第三章则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分析了清朝赋役制度的推行对山东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清朝赋役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加速了山东人口的增长,加深了人地矛盾,促使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同时赋役全面折银征收,人丁封建束缚的解除,也促进了山东农业的商品化、推动了山东家庭手工业与一批商业城镇的发展。 结论部分,整体上分析了清朝赋役制度的灵活性特点,对清朝赋役制度在山东的推行过程中产生的特色及影响进行了归纳总结,简要论述了赋役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表明只有符合社会实际的赋役制度才能发挥长效,才能为国家谋财力,为百姓谋福利。
【关键词】:清朝 赋役制度 山东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1、 选题缘起、目的与意义8
- 2、 研究现状8-10
- 一、 清初山东的经济状况10-16
- 1、 山东的自然经济状况与建置沿革10-13
- (1)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10-11
- (2)建置沿革及分区11-13
- 2、 清初山东的经济状况13-16
- (1)清初山东社会形势13-14
- (2)山东经济状况14-16
- 二、 清朝赋役制度在山东的推行16-31
- 1、 清朝赋役制度在山东的沿革17-26
- (1)第一阶段(1644—1683 年),清朝初期赋役制度的整顿17-22
- (2)第二阶段(1684—1840 年),清朝中后期赋役制度的改革与稳定22-26
- 2、 清朝赋役制度在山东推行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特点26-31
- (1)田赋负担相对适中26-28
- (2)有无漕粮区在田赋征收本色上的差异明显28-30
- (3)曲阜孔府的赋役的轻赋与免赋30-31
- 三、 清朝赋役制度对山东经济的影响31-40
- 1、 农业31-34
- (1)严重的人地矛盾31-32
- (2)粮食高产作物的引进及种植结构的调整32-33
- (3)农业的商品化33-34
- 2、 工商业34-40
- (1)家庭手工业的发展35-36
- (2)商业的繁荣36-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44-45
- 致谢4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迎刚;;祭孔乐舞与礼乐精神的传承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爱平;宗教仪式与文化传承[D];厦门大学;2007年
2 马晓林;元代国家祭祀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3 谷健辉;曲阜古城营建形态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风清;明清曲阜知县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尹君;中国古代祭孔雅乐的发展概况及对近现代音乐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3 孔德平;历代孔子造像考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刘大明;北宋山东地区的人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57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5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