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方国珍割据时期浙东南文人行迹考

发布时间:2017-09-24 04:36

  本文关键词:方国珍割据时期浙东南文人行迹考


  更多相关文章: 浙东南 文人 方国珍


【摘要】:改朝易代之时,文人对自身归属的选择往往受到瞩目。而这种选择的多元性,在元明易代之际体现得十分突出。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以及元末四起的地方割据势力之间,文人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中体现出来的是不同的心态。而要研究元明易代之际文人群体的心态,浙东南地区文人的动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元末浙江地区的政治格局纷繁复杂。割据温州、台州、庆元三路,盘踞于浙东南的方国珍与朱元璋、张士诚势力相互制衡;元朝廷在对江南文人进行着积极的拉拢;一些地方士绅自发组建起对抗割据势力的“义军”。在这些势力当中,方国珍有着能与朱张部队、乃至元军相抗衡的实力,却始终未有开国建元之举,只是拥兵坐镇,在不同势力的拉拢下摇摆观望。方国珍集团暧昧不明的态度使得其治下浙东南文人的处境变得尤为微妙,这些文人面临的选择也变得更为复杂。“华夷之辨”和“忠君之志”这两种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在元朝走向相悖,这种矛盾在元末爆发并为割据势力所利用,于是,当时浙东南文人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选择:效忠于元朝廷、入幕于方国珍集团以及避世隐居。此后,元朝最终灭亡。明朝建元之初,方国珍归顺朱元璋政权。其治下的浙东南文人,有的随之出仕明朝,也有的归隐田园。但无论是其中哪一种,在朱元璋对文人的猜忌和明初的文化思想高压下,都只能选择在当权者面前谨小慎微,察言观色以自保。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逐渐被朱元璋排除出核心政治圈的浙东南文人,自觉选择了前朝遗民的姿态,这也使得他们的文学作品在入明之后,洋溢着深沉的故国之思。
【关键词】:浙东南 文人 方国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上编8-39
  • 引言8-10
  • 第一章 方国珍割据势力概况10-15
  • 1.1 方国珍起事的时代背景10-12
  • 1.2 方国珍起事始末12-15
  • 第二章 方国珍割据势力与浙东南文人15-32
  • 2.1 浙东南地区的文化环境15-18
  • 2.2 浙东南文人在元明之际的选择18-28
  • 2.2.1 效忠元朝廷18-22
  • 2.2.2 入幕方国珍集团22-26
  • 2.2.3 避世隐居26-28
  • 2.3 方国珍割据结束后的浙东南文人28-32
  • 第三章 方国珍割据时期浙东南文人创作概况32-37
  • 3.1 浙东南本土文人的创作32-34
  • 3.2 流寓浙东南文人的创作34-37
  • 结语37-39
  • 下编39-61
  • 凡例39-40
  • 正文40-61
  • 参考文献61-65
  • 附录65-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华;元末东南沿海城市文化特征初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2 吴传治;再论方国珍起事[J];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02期

3 段海蓉;;元末方国珍治下色目人的境遇与心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陈得芝;论宋元之际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动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黄仁生;论铁雅诗派的形成[J];文学遗产;1998年05期

6 徐永明;;高则诚生平行实新证[J];文学遗产;2006年02期

7 饶龙隼;;元末明初浙东文人择主心态之变衍及思想根源[J];文学遗产;2008年05期

8 陈增杰;;李孝光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成就[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9 林树建;元代的浙盐[J];浙江学刊;1991年03期

10 黄仁生;论李孝光的诗歌创作及其在诗坛地位的变迁[J];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秀丽;元代东南地区商业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董刚;元末明初浙东士大夫群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陈丽霞;温州人地关系研究:960-1840[D];浙江大学;2005年

4 苏力;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春根;元末明初吴中文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孙晓丹;历史时期温州城市的形成与发展[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09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09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2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