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湘西苗疆书院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23:23
本文关键词:清代湘西苗疆书院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湘西苗疆 书院 文化传播 知识群体 文化认同
【摘要】:湘西苗疆,地处楚南之极,古谓之蛮荒僻壤,归而未化。自汉以降,历代中央王朝穷于治理,惟自清康雍年间改土归流以来,始才为朝廷实际所治。是时,制度化的教育亦始随流官而至,惠泽苗疆万众生民。而书院,作为当时逐渐取代衰腐没落官学的主要教学机构,在朝廷大肆推行“帝王敷治,,教化为先”政令的推导下,成为苗疆培养入仕人才的主要场所。苗疆书院百余年的发展与衍变,不仅影响着湘西苗疆的文化教育,更涉及到风气习俗、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变动以及苗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等诸多方面。本文在广泛搜罗相关文献资料,并辅以大量的田野调查佐证的基础上,主要就以下问题做出细致的探讨: 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本文研究的缘起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就本文所要涉及的研究时限及“湘西苗疆”等相关概念作以详细说明。 正文部分首先考察了书院设立前湘西苗疆社会的教育状况,并就清代前期变动的书院政策以及改土归流前后严峻的苗疆社会形势做出了细致的爬梳,在此基础上,分析清代自朝廷而至地方之所以要在苗疆不遗余力地推行“帝王敷治,教化为先”的文教政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要求。这亦是书院在后来得以良好地维持和运作的前提与基础。 其次则分别以苗疆凤凰厅之敬修书院、乾州厅之立诚书院、永绥厅之绥阳书院为例,分别从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科考成效、改制历程等方面,考证了湘西苗疆书院从兴建、发展、变迁到最终消逝的历史过程。 再者即为探讨书院的发展对苗疆社会的诸多影响。这一章主要是以苗疆书院的发展过程为线索,分析书院影响在苗疆的日益推播及苗疆社会对此的因应。这主要包括对苗疆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观念意识的觉醒、风俗习惯的改易,乃至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民族地方的安定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最后,通过与同时期相邻苗疆——贵州松桃厅的书院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情形的对比,探析书院对于湘西苗疆进步发展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湘西苗疆 书院 文化传播 知识群体 文化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9.299;K24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3
- 第一节 研究缘起8-9
-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9-12
- 一、 关于清代书院的研究9-10
- 二、关于清代湘西苗疆教育的研究10-11
- 三、 相关历史文献11-12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12-13
- 第一章 清代苗疆书院之发兴13-27
- 第一节 改土归流前的苗疆教育13-14
- 第二节 清代的官学与书院14-20
- 第三节 形势激变促动苗疆书院的推播20-27
- 第二章 苗疆书院的设置与发展27-42
- 第一节 书院的振兴与推广27-28
- 第二节 书院的管理与教学28-34
- 一、厘定章程、慎选师资28-30
- 二、甄别生童、勤加考核30-33
- 三、奖励考课、促动科举33-34
- 第三节 经费的保障与经营34-39
- 第四节 苗疆书院的特点39-42
- 第三章 书院与苗疆社会之变迁42-58
- 第一节 书院与苗疆文风之振起42-47
- 第二节 书院与苗疆知识分子群体的兴起47-51
- 第三节 书院与苗疆社会文化认同的转变51-53
- 第四节 书院与苗疆士人社区意识的觉醒53-58
- 余论:书院改制与苗疆近代化教育的发端58-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4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雁平;清代书院研究的价值、现状及问题——以江南地区为讨论范围[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李兵,唐亚阳;民间捐输对清代书院发展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J];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04期
3 徐茂明;明清以来乡绅、绅士与士绅诸概念辨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建国;;清代湖南书院的功能与管理[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相猛;明清时期地方书院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姜传松;清代科举与官学教育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14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1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