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琅琊家族文化初探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琅琊家族文化初探
【摘要】:在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时间内,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总体而言,仍是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皇权中衰,世家大族把持朝政。这些世家大族的形成不外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其中文化在世家大族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以琅琊地区为例,琅琊地区的世家大族(王氏、颜氏、诸葛氏)在这一时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西汉时琅琊地区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琅琊文化,琅琊文化表现出民风淳朴又不乏进取精神,学术思想具有兼容性又注重经世致用,区域文化与家族文化相互促进发展等特点。琅 琊地区的世家大族凭借琅琊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在继承琅琊文化的基础上,突出本家族文化的特点,在当时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光辉灿烂的一幕。琅琊地区的世家大族主要有王氏、颜氏和诸葛氏。王氏家族早先居住在琅琊地区,颜氏和诸葛氏是外地迁到琅琊的。他们在琅琊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琅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传统。琅琊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流的世族,他们的家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其成员能够准确的把握时代的脉搏,识时务,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努力维护家族的利益。他们儒释道兼修,重视教育后人。颜氏家族是一个儒学世家,世代以儒雅为业,恪守儒家传统,忠君孝悌,他们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实现。颜氏子弟也是博学多才的,他们在书法、文学方面著称于世。诸葛氏家族其成员以耕读传家,不仅重视儒家思想,还对法家思想有着独特的情怀,他们积极入世,为实现自身的价值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氏家族的成员都十分注重气节,他们刚直不阿,宁死不屈。正是因为他们家族的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使他们从汉末直至隋唐甚至是宋代,绵延数百年。 东晋末年,这三个家族跟随司马睿举族南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南方,不仅改善了南方文化落后的现象,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向江南地区的传播及保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南朝时朝代更替频繁,包括王氏和颜氏在内的士人北归,对当时正处于向封建化转变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来说,无疑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也对消弥南北地域隔阂和对立情绪,促进南北文化的融合,为唐宋文化的繁荣打下基础,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琅琊 琅琊文化 家族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35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3
- 一 研究综述9-12
- 二 几点说明12-13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世族与文化13-18
- 一 世族的形成13-17
- (一) 累世学术13-14
- (二) 政治势力14-16
- (三) 经济势力16
- (四) 家族观念的强化16-17
- 二 世族与文化17-18
- 第二章 琅琊沿革与文化18-26
- 一 琅琊沿革18-19
- 二 琅琊文化19-26
- (一) 琅琊文化形成的原因20-22
- (二) 琅琊文化的特征22-26
- 第三章 琅琊世族及其家族文化26-59
- 一 琅琊王氏26-39
- (一) 王氏溯源26-29
- (二) 文化传统29-39
- 二 琅琊颜氏39-49
- (一) 颜氏溯源39-41
- (二) 文化传统41-49
- 三 琅琊诸葛氏49-56
- (一) 家族渊源49-53
- (二) 文化传统53-56
- 四 评价56-59
- 第四章 琅琊世族文化对魏晋南北朝及其后世的影响59-64
- 一 魏晋南北朝世族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59-60
- 二 琅琊世族南迁与琅琊文化的传播60-61
- 三 琅琊世族北归与江左文化的北传61-64
- 参考文献64-70
- 致谢70-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济喜;论魏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说”[J];江汉论坛;1986年09期
2 邓韶玉;一部探骊得珠之作——读王运熙、杨明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3 石桥;钩沉索隐 披沙觅金——评高敏主编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4 陆理原;从经学到文学——魏晋南北朝《诗经》研究角度的转变[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5 胡晓娟;;论南朝乐府民歌[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高小慧;;浅论魏晋南北朝女性意识的觉醒——《世说新语》札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郭昊;;中国山水画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山水游记散文[J];飞天;2010年18期
8 李新魁;汉语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下)[J];语文建设;1987年06期
9 高光复;论魏晋南北朝辞赋[J];求是学刊;1988年03期
10 冻国栋;朱雷教授[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四礼”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3 张丽;;魏晋南北朝文史分野简论[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4 张敏;;魏晋南北朝门客阶层述论——以非卑微化门客为中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葭森健介;;近代日本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回顾——京都文化史学与六朝文化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杝德弟;;魏晋南北朝P橐刀灾性暗浼胛幕墓毕譡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六卷)[C];2007年
7 崔运武;;对魏晋南北朝私学的再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王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市场类型[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兆望;;魏晋南北朝妇女对学术文化的贡献[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10 李瑞良;;魏晋南北朝的书籍文化[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清毓;魏晋南北朝的酒[N];安庆日报;2005年
2 张菲娜;华夏文明的“衣冠之治”[N];中国审计报;2006年
3 王日根;以儒为体 以法为用[N];福建日报;2007年
4 陈其泰;魏晋南北朝法制史研究的创新之作[N];光明日报;2007年
5 李强;魏晋南北朝的陶牛车及其断想[N];中国文物报;2008年
6 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 陈传万;魏晋南北朝书籍出版与文学繁荣[N];光明日报;2008年
7 叶世昌;魏晋南北朝货币[N];国际金融报;2001年
8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吴成国;从人名看魏晋南北朝的孝道文化[N];光明日报;2008年
9 李凭;魏晋南北朝学术研究的阵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寿山;魏晋南北朝的书法[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仁磊;魏晋南北朝家庭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建廷;魏晋南北朝碑刻up形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清敏;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亚利;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吴大顺;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7 薛菁;魏晋南北朝刑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庞天佑;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9 张凡;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郑婕;魏晋南北朝简牍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连;魏晋南北朝琅琊家族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戴羽;《冲突与整合—魏晋南北朝民族意识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3 何忠盛;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与文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盛举;魏晋南北朝墓志铭用韵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范崇峰;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蔡定益;魏晋南北朝的慈善事业[D];南昌大学;2005年
7 瞿朝祯;魏晋南北朝画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周曦;宋齐琅琊王氏诗文整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庄筱玲;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10 范增;魏晋南北朝赋学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14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14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