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美国中国学的发端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00:18

  本文关键词:美国中国学的发端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学 汉学 发端史 美国东方学会 远东学会


【摘要】:美国中国学的最终创立者远东学会产生于美国东方学会并在初期与之联合,而东方学会是美国传统汉学研究的大本营。中国学研究在美国汉学内部发端是由美国汉学的特性所先天决定的,也是当时美国现实需求和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汉学与中国学的初期合作并未能掩饰双方在学术主张上的根本差异。研究美国中国学的发端史能揭示汉学与中国学最初的关联与纠葛,从双方的决裂过程彰显二者的差异。通过研究美国东方学会、远东学会、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等美国重要涉华研究机构和组织在中国学发端期的互动,可以反映美国中国研究的一段发展史。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中国学 汉学 发端史 美国东方学会 远东学会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ZS0024)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汉学,指的是外国对中国历史文化所进行的人文科学研究,是审视我们自身文明的另一面镜子。中国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是以社会科学各学科为手段对中国进行的全方位研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对汉学、中国学的研究进行反研究、了解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仇华飞;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汉学研究管窥[J];档案与史学;2000年04期

2 李晔;;欧文·拉铁摩尔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01期

3 陶文钊;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J];历史研究;1999年01期

4 仇华飞;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J];史学月刊;2000年01期

5 万明;第49届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暨美国明史学会年会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运祜;2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张锋;;解构朝贡体系[J];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02期

3 顾钧;;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4 董海樱;;近十年来中国的西方汉学(中国学)研究[J];世界历史;2011年03期

5 李剑鸣;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J];南开学报;2003年02期

6 高焕;美国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J];岭南文史;2003年04期

7 谭树林;;《中国丛报》考释[J];历史档案;2008年03期

8 余丰民;;袁同礼《西文汉学书目》分类体系浅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9 梁洪生;;英语世界“江西历史研究”的回顾[J];史林;2008年01期

10 周晓虹;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婉蓉;;试析费正清的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0年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2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谭旭虎;看与被看——史景迁的中国图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严慧;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D];苏州大学;2009年

5 卞浩宇;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雯;中国文论在美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宏伟;欧文·拉铁摩尔的边疆学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卫三畏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郑良旭;费正清的“中国观”研究(1929-1991)[D];吉林大学;2011年

3 闵韬;保罗·柯文等美国学者关于费正清“冲击—回应”模式的争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怡;美国学者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燕飞;费正清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7 胡凯基;狄考文在华活动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8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何婷婷;《拾级大成》与卫三畏的汉语教学[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蒋婵;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平;美国当代中国研究四十年概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 谭树林;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与中国传统文化[J];北方论丛;1998年04期

3 黄育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的几点变化[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4 陶文钊;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J];历史研究;1999年01期

5 傅高义;美国人看美国、中国与世界[J];美国研究;2001年02期

6 施忠连;美国对儒学的新认识[J];社会科学;1997年08期

7 钱金保;中国史大师费正清[J];世界汉学;1998年01期

8 王海龙;美国当代汉学研究综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仇华飞;从“冲击—回应”到“中国中心观”看美国汉学研究模式的嬗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侯且岸;费正清与美国现代中国学[J];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家鑫;李月;;日本近代“中国通”历史成因考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卢敦基;;翘首以待《汉学史》[J];中国出版;1991年03期

3 王海龙;西方汉学与中国批评方式——夏志清现象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4 王毅;李景鑫;;互识与沟通: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写在《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文译本出版之际[J];邯郸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黄凯锋;;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海外学者观点概述(文化、哲学部分)[J];哲学动态;2007年04期

6 徐新建;;从汉学“三统”看道教传承[J];宗教学研究;2008年01期

7 张思齐;;德国道教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2期

8 薛衔天;让苏联人民全面地认识中国——苏联中国学家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活动之一瞥[J];近代史研究;1992年01期

9 肖瑛;读《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J];孔子研究;1992年03期

10 张晓劲;中国学研究在美国[J];中外管理导报;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世宪;;日本蒙古史研究概况[A];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1979年

2 李岩松;;北京大学非学位留学项目组织形态创新实践初探——以“中国学”项目为例[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杨学义;;服务国家战略,拓宽新领域,发展新能力——谈谈金融危机下外语大学的新对策[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1年度刊登论文情况分析[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2卷[C];2002年

6 李秀英;;华译《史记》可读性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宝煦;;当前中国学界的一位大师级人物[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郭齐家;;关于“中国学校优良传统与学校发展研究”的一些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朱寿民;靳雅笙;;中国学校午餐饮食结构的改良[A];第一届妇幼营养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89年

10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梦溪:“汉学”“中国学”可否不统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宋晖 杨阳;交融中的“中国学”、“国际中国学”与“汉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严绍t,

本文编号:914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14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6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