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20世纪汉学
本文关键词:陈寅恪与20世纪汉学
更多相关文章: 陈寅恪 汉学 学术研究 中国文化 西方近现代学术
【摘要】:从年谱、日记和书信等材料,可以了解20世纪上半叶陈寅恪与西方汉学界的交往情况,他对西方汉学界的熟悉与把握情况以及他与一些西方汉学家之间的相互评价。整体而言,陈寅恪对西方汉学界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西方汉学界对他的了解程度。毫无疑问,陈寅恪在长期留学西方的过程中受到西方汉学界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尽管受到西方汉学界的影响,陈寅恪在建构现代中国学术体系过程中却不拘泥于西方汉学思想的束缚,既以西方近现代学术为衡量标准,又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特殊性对建构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深远影响,其视野最终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上升到重建现代中国文化体系以求再现中国文化辉煌的高度。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陈寅恪 汉学 学术研究 中国文化 西方近现代学术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0YJA751044)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12JCZW01Z)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一1902年春天,陈寅恪随其兄陈衡恪经由上海赴日本留学,在上海见到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李提摩太用汉语对他们说:“君等世家子弟,能东游,甚善”[1]21。此事对陈寅恪影响很大,以至于多年后他还在诗中提及。那一年陈寅恪不过13岁,却已开始多年留学海外之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开始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克敌;;文人门派传承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子善;;再说毋忘求真 陶研资料中有待澄清的一些问题[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2000年02期
2 朱薇;北平教授的抉择[J];北京党史;2004年01期
3 刘波;敦煌与阿姆河流派美术图案纹样比较研究[J];敦煌研究;2000年03期
4 张二平;;陈寅恪文化渊源学说试探——以民族国家与宗教文艺为核心[J];东疆学刊;2009年03期
5 阮堂明;读《谈艺录》、《管锥编》札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税海模;郭沫若人格流变简论[J];郭沫若学刊;2002年03期
7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文化遗民心态辨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吴夏平;;关于“制度诗学”——论陈寅恪与埃斯卡皮之异趣[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项念东;;“第一义谛”之探寻:陈寅恪对洪迈的两点批评及其诗学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乔福锦;;陈寅恪先生“夷齐心结”试解[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绛;;《落花》诗所见陈宝琛的晚年心迹[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2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颜芳;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4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5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曹印双;唐代政治文化研究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剑锋;现代性视野中的陈三立[D];上海大学;2007年
9 吕素珍;现实与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媛;回望与沉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郑钰W,
本文编号:915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1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