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循吏初探
本文关键词:汉代循吏初探
【摘要】:历代官吏对各个朝代的治乱兴衰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循吏作为官吏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僚群体中的典范。“循吏”之名首先出现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之所以在汉代出现,,是因为汉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封建王朝,它完善构造了一个官僚帝制的统治结构,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而两汉兴盛一定程度上又缘于有众多“循吏”的存在,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探究汉代循吏的状况,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方面,汉代循吏为后世各代标榜出循吏的总体形象和价值意义,树立起来的风范成为后世吏治形态追求的理想典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对汉代政治有更全面完整的认识。 汉代为循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众多条件,首先,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社会安定,而经济方面百废待兴,迫切需要恢复和发展,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兴盛,励精图治。汉代建立了系统完备的官吏选拔、任职和考核制度,察举制的创立、完善使大量有儒学素养的人进入仕途;官吏实行久任制,有利于培养其笃实稳健的作风,防止了对短期效应的追求;完备的奖惩制度是保证官僚队伍实现良好秩序的重要手段,这一系列的约束机制是循吏存在的重要因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引导知识分子自觉树立儒家价值观念,循吏在任期间践行儒家民本思想,“先富后教”,富裕民众,兴办学校,施教导民是他们的切实追求,他们因地制宜,积极有为,辖区内社会经济、治安状况和风俗习惯都得到很大改进。最高统治者对于循吏的作为给予了充分肯定,或升迁,或增加俸禄;治下百姓对循吏更是爱戴有加,为他们建祠立庙,离任时挽留迎送。 循吏具有典型的人格特征,他们体恤民情,公正廉洁,刚正不阿。和循吏相比,酷吏似乎多了一些消极反面的色彩,“其治暴酷”、“专任刑罚”是史家对他们的评价。循吏和酷吏有不同的执法手段、治民理念和结局命运,对其略作比较,可以对循吏有更深刻的认识。不同的时代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循吏在各个朝代都各有特色,即使东汉和西汉循吏相比,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背景的变化,循吏的标准也有所变化。但是,总的来说,不同时期的循吏虽有区别,在本质上都是封建社会的良吏,都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对循吏的功绩、人格特征,我们给予赞美和称誉,按照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坚持辩证分析的观点,也不可忽视循吏不尽完美之处,对有的循吏迷信、虚报政绩的方面,史家也有所记载。
【关键词】:汉代 循吏 产生原因 事迹 群体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5
- (一) 研究缘起10
- 1. 学术价值10
- 2. 历史与现实意义10
- 3. 研究空间10
- (二) 学术史综述10-13
- (三)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3-14
- 1. 重点13-14
- 2. 难点14
- 3. 创新点14
- (四)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14-15
- 一、 吏的概念15-19
- (一) 循吏概念溯源15-18
- 1. 司马迁的循吏观15-16
- 2. 班固、范晔的循吏观16-18
- (二) 循吏范围的界定18-19
- 二、 代循吏产生的原因19-37
- (一) 政治环境19-21
- 1. 政局稳定19-20
- 2. 统治者的表率20-21
- (二) 制度因素21-29
- 1. 选官制度21-23
- 2. 久任制度23-25
- 3. 考核制度25-27
- 4. 法律责任制度27-29
- (三) 文化背景29-33
- 1. 汉代学者的理论支持29-30
- 2. 汉代的法律精神30-32
- 3.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影响32-33
- (四) 其他因素33-37
- 1. 个人信念33-34
- 2. 民众支持34-35
- 3. 社会风气35
- 4. 文化精神35-37
- 三、循吏的事迹37-44
- (一) 重农富民37-39
- (二) 教化百姓39-41
- 1. 兴办学校39-40
- 2. 设立条教40-41
- (三) 维护治安41-42
- (四) 社会救助42-44
- 四、循吏的群体特征44-59
- (一) 总体品格特征44-47
- 1. 下顺民情44-45
- 2. 忠于君主45
- 3. 清正廉洁45-46
- 4. 能力突出46-47
- (二) 循吏与酷吏的比较47-52
- 1. 执法手段不同48-49
- 2. 治民理念不同49-51
- 3. 结局命运不同51-52
- (三) 循吏之间的不同52-54
- (四) 东汉与西汉循吏的比较54-55
- 1. 东汉循吏数量较多54
- 2. 思想上受儒家影响更深54-55
- 3. 东汉循吏多县令长级别55
- (五) 汉代循吏与后代循吏的比较55-59
- 五、对汉代循吏的评价59-64
- (一) 民众对循吏的爱戴59-61
- 1. 请求留任59-60
- 2. 建祠祭祀60-61
- 3. 迷信神化61
- (二) 循吏的作用61-64
- 1. 对当时社会的积极影响61-62
- 2. 对后世的影响62-64
- 六、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71
- 后记71-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劏;;循吏楷模黄霸[J];共产党人;2007年04期
2 程遂营;“二十四史”《循吏》、《酷吏》列传与中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3 曹影,李秋;汉代教化的源起及其德育职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张三夕;中国古代吏治精神探微——《史记·循吏列传》与《酷吏列传》评说[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5 高福顺;论昭宣时期的拨乱反正政策[J];长白学刊;2003年02期
6 姚之若;;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循吏传》读后[J];甘肃理论学刊;1992年06期
7 赵光怀;论汉代“吏道”[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陈金花;;论循吏在汉、隋两代的变化及其原因[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张锋;西汉能吏张敞评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7期
10 吴灿,郑达威;汉代循吏的传播功能[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晨捷;论儒家思想对西汉社会风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瑜(王争);循吏法律实践的思想基础浅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吴智远;西汉官吏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孙希勇;司马迁、班固和范晔思想管窥[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亮;先秦及两汉循吏与儒家文化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潘泉;昭宣时期的循吏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18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1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