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民族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民族观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事实上早已存在,“华夷之辨”、“夷夏大防”的民族观也早已刻在中国人的印象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掠夺和侵略日益升级,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自我认同感越发清晰和强烈,启蒙主义者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了民族、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等民族现象,并以之作为抗击西方、挽救中国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学术家。梁启超的民族观是怎样的?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的启蒙者,资产阶级改良派和立宪派的代言人,其民族观对中国学术研究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在近代中国由“天下主义”转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都是我国民族理论研究应该关注的内容。梁启超民族观的萌生和发展不是无源之水,从总体而言是由传统儒家学说、近代西方理论和梁启超个人的学术和政治活动经验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梁启超的民族观是以反帝救国为目标的,是近代中国与国际交往的产物,不仅具有系统性、时代性,阶段性,还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在思想方法上是以进化论为理论指导,先是由“小民族主义”转向“大民族主义”,再由传统的“天下大同主义”转向“民族建国思想”。梁启超的民族观奠定了中国学术界关于“民族”、“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概念的基本内涵,在增强中国广大民众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方面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对革命派“五族共和”口号的提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中华民国政府对待和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也提供了一种思路。此外,本文还旨在通过系统阐述梁启超的民族观以及他与汪精卫的民族观的比较,使读者能够了解梁启超的民族观理论体系,同时能够观察到梁启超的民族观对中国的民族理论的影响,尤其对中国在时代转型的关键时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 民族观 民族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09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绪论7-18
- 一、研究意义7-8
- 二、文献综述8-15
- 三、理论支撑及研究方法15-16
- 四、创新点和难点16-18
- 第一章 梁启超民族观的缘起18-26
- 第一节 梁启超个人政治活动和海外游学经历18-20
- 一、参与国内政治及学术活动18-19
- 二、海外游学经历19-20
- 第二节 国际和国内的现实背景20-21
- 一、国际大势20
- 二、中国情况20-21
- 第三节 理论渊源21-26
- 一、中国传统儒家民族观对梁启超的熏陶21-22
- 二、国内外学术思潮及思想家对梁启超民族观形成的影响22-26
- 第二章 梁启超民族观的主要内容26-41
- 第一节 梁启超对“民族”的认识26-30
- 一、从“群”到“民族”概念的提出和使用26-28
- 二、过渡概念之“中国民族”28
- 三、梁启超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28-30
- 第二节 梁启超对“民族主义”的认识30-34
- 一、政治上的民族主义31-32
- 二、经济上的民族主义32
- 三、文化上的民族主义32-34
- 第三节 梁启超的“民族国家”思想34-41
- 一、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34-36
- 二、从“天下大同主义”到“民族国家主义”36-37
- 三、梁启超与汪精卫民族观的比较37-41
- 第三章 梁启超民族观的特点和影响41-50
- 第一节 梁启超民族观的特点41-45
- 一、梁启超的民族观是以反帝救国为目标的41-42
- 二、梁启超的民族观具有系统性特点42
- 三、梁启超的民族观具有阶段性特点42-43
- 四、在思想方法上梁启超的民族观倾向于以进化论作为理论指导43
- 五、梁启超的民族观具有历史的局限性43-45
- 第二节 梁启超民族观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45-47
- 一、梁启超是唤醒民众的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启蒙者45
- 二、为革命派“五族共和”口号的提出奠定了基础45-46
- 三、对中华民国政府对待和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6-47
- 第三节 梁启超民族观对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影响47-50
- 一、为我国研究“民族”及相关现象并且与世界对话起了桥梁作用47-48
- 二、撰写了民族问题的开山之作48
- 三、为研究中国民族的来源和分类奠定了基础48-50
-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美东;;近代中国各类不同人群的梦想[J];人民论坛;2013年10期
2 富兰克;;三个中国人和三个日本人[J];南风窗;1985年01期
3 方汝芹;;近代中国国情问题探讨[J];甘肃理论学刊;1988年06期
4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06期
5 胡维革;天朝意识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坎坷历程[J];长白学刊;1993年01期
6 郭汉民;不平等条约研究的新拓展──评《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7 孙瑜鑫;;从“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看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8 李学昌;;近代中国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J];历史教学问题;1988年01期
9 齐万良,安悦君;中国共产党诞生是近代中国文化演进的必然[J];新疆社会经济;2000年05期
10 ;近代中国最早的离婚案[J];上海人大月刊;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近代中国》第2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2 ;《近代中国》稿约[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3 ;《近代中国》编委会[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4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近代中国》第4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6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7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8 ;《近代中国》稿约[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9 ;《近代中国》编委会[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10 刘广京;;刘广京教授致本刊副主编陈绛教授函[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英;近代中国商会加入国际商会的历程与表现[N];光明日报;2005年
2 黄兴涛;探究近代中国的时间之史[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一个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季荣臣;近代中国的反现代化思潮浅论[N];光明日报;2004年
5 朱英;近代中国同业公会研究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04年
6 金石;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曲折演变[N];人民日报;2000年
7 高中华;近代中国救灾体制的重要特点[N];人民日报;2010年
8 王中江 清华大学哲学系;近代中国的“自强主义思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马勇;如何读懂近代中国[N];南方周末;2012年
10 梁展;族群转向与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3 卢征良;近代中国市场之倾销与反倾销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5 罗靖;近代中国与世博会[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江远山;近代中国地域政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吴静;近代中国民办企业的技术引进[D];厦门大学;2009年
9 岳宗福;理念的嬗变 制度的初创[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卜志勇;近代中国社会团体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亚希;近代中国女教师的兴起(19世纪末至1937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周洁;对近代中国公司立法的探究[D];新疆大学;2016年
3 金阳;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宗教意涵[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4 刘芳;梁启超民族观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
5 郭维刚;近代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原因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波;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王洪涛;成长与迟滞:近代中国华商保险业发展历程的历史考察(1865-1945)[D];厦门大学;2006年
8 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学生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胡兆君;近代中国“国货”思潮及其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10 王媛媛;近代中国童工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41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041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