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类型和总统效应:众议院党派凝聚力影响因素探究,1953-2004
本文关键词:投票类型和总统效应:众议院党派凝聚力影响因素探究,1953-2004
更多相关文章: 党派凝聚力 跨界投票 程序性垄断理论 总统影响力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众议院党派凝聚力的影响因素,解释党派凝聚力在单次记名投票中的变化规律并比较分析该规律作用于不同政党时的效力差异。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党派凝聚力多以“党派凝聚力指数”(Party Unity Scores)来衡量。本文认为,该衡量方法忽略了跨界投票比例的浮动以及单次记名投票的独特背景和影响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采用著名学者莱斯提出的莱斯指数(Rice index)来探讨记名投票层面的凝聚力变化影响因素。 基于国会党派政治以及行政-立法机构关系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集体-个人利益博弈”的分析框架,本文提出两条理论用以解释记名投票层面的凝聚力变化:其一为有条件的程序性团结投票理论,其二为有条件的总统立场效应理论。前者认为,由于党派领袖压力、投票显著性、以及党派内部意见统一程度的差异,党派凝聚力在程序性投票中最强,在修正案投票中最弱。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投票类型和党派凝聚力的关系更适用于党派冲突较强(即两党大多数成员意见相左)的情况,并且更能有效地反映多数党的凝聚力变化,因为多数党较少数党在立法程序的控制上有更明显的权力优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三条补充理论,确立程序性团结投票理论适用的前提条件,并指出多数党和少数党之间的差异:多数党比少数党在程序性投票和最后通过表决投票中有更强的凝聚力;而少数党在修正案投票中的凝聚力高于多数党。 本文第二条理论旨在分析总统在记名投票上的立场对党派凝聚力的影响。通过公开表明在特定投票上的立场,总统可以对各党成员的投票方向施加压力,并导致两党凝聚力的变化。本理论认为,当总统与一党立场相左,该党将有更多成员跨界投票,进而削弱该党的凝聚力。同样,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总统能给同党议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回报,其对同党议员的影响力高于对反对党议员的影响力。此外,由于多数党和本党成员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多数党总统比少数党总统更容易吸引本党跨界投票的支持。 基于以上理论,本文建立了一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探讨投票类型和总统立场对党派凝聚力的影响。同时,作者还控制了系统层面的变化因素—后众议院改革阶段的政党极化现象以及国会选举对党派凝聚力的影响。基于对1953年到2004年所有记名投票的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在满足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的理论能有效地解释党派凝聚力在记名投票层面的变化,且多数党和少数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凝聚力变化规律。 该研究对党派凝聚力这个课题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跨党派的比较分析,研究解释了多数党和少数党之间权力及资源分配与两党凝聚力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分析党派及个人利益的博弈,本文为党派投票策略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和有价值的见解。再者,针对总统立场对党派凝聚力的影响,本文比较了同党总统和反对党总统,以及多数党总统和少数党总统之间的影响力差异,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行政-立法关系领域的研究方法,并且为不同党派总统国会投票支持率的差异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党派凝聚力 跨界投票 程序性垄断理论 总统影响力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5-6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12-18
- 1.1. Why not party unity scores: the invisible defection and vote-specific variance13-15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5-18
-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18-32
- 2.1. Party unity: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18-21
- 2.1.1. Party unity: the game between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preferences18
- 2.1.2. Measuring party unity with roll call data18-21
- 2.2. Explaing variation in party unity: competingpressures and differing goals21-29
- 2.2.1. Theories of congressional organization: the partisan and the party-less22-26
- 2.2.2. Explaining party unity: both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preferences matter26-29
- 2.3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esearch design29-32
- Chapter 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32-71
- 3.1. The game between collective and ividual preferences: an overall framework32-35
- 3.2. Conditional procedural-unity-oriented voting theory: cofe-type and party unity35-50
- 3.2.1. Legislative proceedings and the three types of votes35-38
- 3.2.2. Vote-type and party unity38-44
- 3.2.3. Hypotheses44-50
- 3.3. Condinonal presidential-position-oriented cross-voting theory: presidential pubic position and party unity50-63
- 3.3.1. Executive influence in the legislative arena50-52
- 3.3.2. Supporting presidential positions: a congressional perspective52-58
- 3.3.3. Hypotheses58-63
- 3.4. System-level factors and party unity63-69
- 3.4.1. The postreform House,party polarization and party unity63-69
- 3.4.2. Congressional election years and party unity69
- 3.5. Summary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69-71
- Chapter Ⅳ Research Design: Measurement and Data71-77
- 4.1. Party unity72
- 4.2. Vote-type72-73
- 4.3. Presidential position taking73-74
- 4.4. Postreform polarization74-75
- 4.5. Congressional election years75-76
- 4.6. Model equetion and estimation technique76-77
- Chapter Ⅴ Regression Models: Results and Discussion77-87
- 5.1. Assessing the theory of conditional procedural-unity-oriented voting77-80
- 5.2. Assessing the theory of conditional presidential-position-oriented cross-voting80-82
- 5.3. Postreform House,polarization and congressional election years82-87
- Chapter Ⅵ Conclusion87-92
- 6.1. Limitations and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90-92
- Works Cited92-100
- Appendix A. Vote Categorization100-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丽;“六一”宝宝的趣味大餐(英文)[J];Women of China;2003年06期
2 孙小美;6种小伎俩让暗夜Party闪亮[J];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4年06期
3 ;法规在线(英文)[J];Women of China;2002年01期
4 明子;离婚:自由与代价(英文)[J];Women of China;2001年02期
5 田温 ,田晓云;用Party组成的美国聚会[J];山西教育;2002年04期
6 周伟!江苏;近期中学生中的“流行”热[J];当代青年研究;1996年05期
7 迈克尔·利弗 ,其实;《当代东南亚政治指南》(五)[J];南洋资料译丛;2003年02期
8 安妮;新年PARTY玩出高雅美人[J];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4年12期
9 ;“三八”寄语[J];Women of China;2004年03期
10 ;新闻回顾[J];Women of China;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Hyug Baeg Im;;三“金”之后的韩国民主(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Masahiko Aoki;;Market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The Chinese Transition[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繁荣与交流”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Wiboon Kittilaksanawong;;Corruption Law and Practices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Management of Foreign Enterprises[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Kent E.Calder;;日本的政治-经济模型与东亚发展(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Network Construction for Fourth-Party Logistics based on Resilience with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Proceedings of the 2011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CDC)[C];2011年
6 Lance L.P.Gore;;竞争式、协商式与咨议式民主: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框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7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A Third Path to Remed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An Option with Disclosure Duty Rule[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Swaran SINGH;;中印关系:构筑双边互信(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on the Theory of Downside-risk based on Third-Party Collecting[A];Proceedings of the 2011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CDC)[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早报特约记者 笑蜀;“市长能给企业家开个Party吗”[N];东方早报;2009年
2 ;来,走进Lan Party的世界[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特派记者 张U,
本文编号:10458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045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