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西塞罗混合政体理论初探

发布时间:2017-10-22 20:05

  本文关键词:西塞罗混合政体理论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西塞罗 《论国家》 混合政体 罗马混合政体 政治理论


【摘要】:作为古典时代最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西塞罗在《论国家》(De Re Publica)中从以希腊著作家相关思想为基础的哲学和罗马历史两个层面详尽地探讨了混合政体,并将这两个层面与自身所处的政治局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混合政体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思想影响。通过基础性文本解读,本文旨在较为客观地理解西塞罗混合政体理论,继而探寻他的阐述意图。 西塞罗在哲学层面的阐述中,对国家(res publica)作了定义,大体上意为秉持正义维护全体公民利益的政治共同体。为了使国家能长久地存在下去,国家必须由某种决策机构(consilium)来加以管理,因此将决策职能授予一个人、一些人和全体公民则形成了三种单纯政体(status rei publicae):王政、贵族制和民主制。由于三种单纯政体存在缺陷,都不能保持自身的状态而又易于陷入对应的堕落形式:僭主制、寡头制和暴民制,在六种政体之间又会必然产生由变更和交替组成的政体上的循环。西塞罗认为唯有适度地混合了王政、贵族制和民主制因素的混合政体,才是最为优越的政体,才能摆脱政体上的堕落和循环。在西塞罗的混合政体理论中国家和政体实为两种不同的事物,,他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细致地阐述,认为只有在三种单纯政体和适度的混合政体运作下的政治共同体才能称之为国家。 西塞罗在罗马历史层面的阐述,上起罗穆路斯罗马建城,下迄公元前449年第二任“十人委员会”的覆灭和共和国的重建。在政体上罗马经历了王政、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和适度的混合政体。罗马确立的适度的混合政体正是哲学层面所认为的最优越的政体。其中,混合政体的三种因素分别对应为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会议以及人民所具有的一些权利。西塞罗认为罗马自混合政体建立后,直到他自己所处的时代都仍然具有这一最为优越的政治体制,但是由于领导者的不公正,罗马已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没有对应的堕落形式的混合政体则处于不能运转的失效状态。由此,可以认为西塞罗阐述混合政体理论的目的在于让罗马人知道当时罗马仍然具有适度的混合政体,并证明它的最优越性,而罗马的当务之急是找寻公正的领导者,使这一体制重新运作,使罗马重新成为国家。
【关键词】:西塞罗 《论国家》 混合政体 罗马混合政体 政治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引言8-19
  • (一) 选题缘起8-10
  • (二) 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10-18
  • (三) 论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18-19
  • 一、 西塞罗之前的混合政体理论综观19-30
  • (一) 柏拉图之前“混合”概念的提出19-21
  • (二) 柏拉图的混合政体理论21-24
  • (三) 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理论24-26
  • (四) 波利比乌斯的混合政体理论26-30
  • 二、 《论国家》文本特征总论30-35
  • (一) 文本创作过程30-31
  • (二) 文本文学形式及结构31-33
  • (三) 文本所设背景及出场人物33-35
  • 三、 西塞罗对混合政体的哲学阐释35-66
  • (一) res publica 的名与实35-48
  • 1. 西塞罗对 res publica 的定义35-41
  • 2. 西塞罗对 status rei publicae 的阐释41-46
  • 3. res publica 和 status rei publicae 的关系46-48
  • (二) 单纯政体及其堕落48-57
  • 1. 民主制及其堕落49-51
  • 2. 贵族制及其堕落51-54
  • 3. 王政及其堕落54-57
  • (三) 政体循环理论57-60
  • (四) 优越的政体——适度的混合政体60-66
  • 四、 西塞罗对混合政体的罗马历史阐释66-81
  • (一) 《论国家》第 2 卷的历史编纂特征和目的66-72
  • (二) 罗马从王政到适度的混合政体72-81
  • 1. 罗马从王政到僭主制73-78
  • 2. 罗马从贵族制到寡头制再到适度的混合政体78-81
  • 结语81-82
  • 参考文献82-88
  • 后记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太贤;论西塞罗的理性法治观[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贺五一;试论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方孟杨;脸[J];领导文萃;1997年07期

4 宝树;夕阳金辉颂老年[J];科学养生;2005年10期

5 桑德罗·斯奇巴尼;被誉为罗马法灵魂的三部不朽之作——《论共和国》、《论法律》、《论义务》[J];比较法研究;1999年Z1期

6 韩伟;;西塞罗的平等思想评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05期

7 凌晨;说老不老[J];长寿;1997年03期

8 王双洪;;西塞罗和他的《论演说家》[J];博览群书;2008年10期

9 覃阳;西塞罗的法律解释理论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10 段德敏;道德共和国:在希腊与罗马之间——试析西塞罗政治思想的原创性[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晓东;;西塞罗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勇;;论布鲁尼的史学[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方晓东;;希腊化与罗马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张留华;;第奥多鲁、费罗与皮尔士[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5 刘传德;;昆体良论儿童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赵俊;张天杰;;试析罗马法在法律行为制度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陆志远;;夸美纽斯适应自然教育原则的历史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覃壮才;;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演变模式的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包利民;;预测技艺与命运——古典实践理性一论[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马旭东;;试论罗马法对伊斯兰法的影响[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铁路运输法院 郭思媛;西塞罗西方古代自然法集大成者[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史彤彪;西塞罗之死[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张立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和已远去 叹息有余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谭平;控制权力是共和制的要义——西塞罗的控权思想[N];学习时报;2005年

5 尔钦;政治实践与哲学沉思的冲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杨共乐;罗马文坛的两座丰碑 西塞罗和维吉尔[N];天津日报;2005年

7 林国荣;西塞罗:罗马演说术的揭密者[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余华;在生命的深渊里建立生命的高潮[N];文学报;2007年

9 李玉成;“智慧的声音”[N];学习时报;2002年

10 甘正气;西塞罗自然法思想和违宪审查的萌芽[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志雄;修辞术与哲学之争及“理想的演说家”[D];浙江大学;2007年

2 余友辉;西塞罗修辞性政治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胡黎霞;务实·理性·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储建国;调和与制衡的二重变奏[D];武汉大学;2004年

5 姬庆红;古罗马教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北京大学;2008年

7 周晓;罗马共和国政治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徐晓冬;论斐洛的伦理神学及其核心概念自然律解析[D];复旦大学;2008年

9 曹欢荣;伊壁鸠鲁派灵魂治疗的“药”和“药引”[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赵文静;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原驰;西塞罗混合政体理论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沈小龙;西塞罗的共和观[D];浙江大学;2011年

3 贺五一;论西塞罗的法律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政;政治家的理想国[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廖丽芳;西塞罗和谐社会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慧;论西塞罗的国家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谢敏芳;论西塞罗的政治哲学[D];安徽大学;2007年

8 阮辉玲;消极权与古罗马保民官制度渊源浅探[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尹宁;论古罗马共和前期的公民道德[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余莉霞;西方分权制衡理论的发展历程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79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079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1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