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27 19:34
本文关键词: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列宁 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国两制 和谐世界
【摘要】: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保障。但是,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给世界人民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摆脱战争,带领世界走向和平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 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在正确判断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前提下,并在吸取欧洲启蒙运动中关于国家主权等政治思潮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中关于和平过渡的表述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具有鲜明的社会背景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形成经历了理想的和平、暂时的和约式和平以及和平共处格局形成三个阶段。和平共处思想是在斗争中取得的,也必须在斗争中维持。在坚持平等互利和实现裁军这一社会主义理想的同时,也不能放松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复辟。它为巩固政权和经济恢复提供了保障,并开创了国家间经贸往来的新局面。 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决地贯彻和发展了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历代领导人把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方略、世界文明多样性与相互依存思想和和谐世界理念,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是中国实现战略目标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选择,是对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反击,并逐渐成为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主要策略。坚持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有很大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教益。上述研究有力证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内要实现和谐社会,对外肩负实现世界和平的使命,应加大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研究,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共处的思想。
【关键词】:列宁 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国两制 和谐世界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1;A8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论9-14
- 一、选题缘由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三、研究目的12-13
- 四、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与理论依据14-18
- 一、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14-16
- (一) 欧洲关于国家主权、国家平等、互不干涉内政的政治思潮14-15
-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中关于和平过渡的表述15-16
-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16-18
- (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6
- (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6-17
- (三)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本质17-18
- 第二章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18-33
- 一、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8-23
- (一)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8-19
- (二) 一战后各国面临经济政治双重危机19-20
- (三) 欧洲革命形势发生了变化20-21
- (四) 苏维埃俄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力量均势21-23
-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形成阶段23-26
- (一) 理想的和平: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之前23-24
- (二) 暂时的和平24-25
- (三) 不同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格局的形成25-26
- 三、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主要内容26-30
- (一) 平等互利是和平共处思想坚实的基础26-27
- (二) 和平共处是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27-29
- (三) 缩减军备是和平共处的物质保证29
- (四) 时刻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复辟和颠覆活动29-30
- 四、和平共处思想的实践成效30-33
- (一) 优化了苏维埃俄国的国际环境,为苏俄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30-31
- (二) 开创了苏俄与各资本主义国家经贸关系的新局面31-33
- 第三章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33-42
- 一、中国共产党和平共处思想的历史演进33-38
- (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3-34
- (二) “一国两制”是创新的国家制度34-35
- (三) 世界文明多样性与相互依存思想35-37
- (四) 构建和谐世界37-38
-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在中国的创新38-42
- (一) 由被动寻求和平转向积极宣扬和平38-39
- (二) 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39-41
- (三) 由实践手段向社会目标转变41-42
- 第四章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教益42-51
- 一、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时代价值42-46
- (一) 和平共处思想是对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反击42-43
- (二) 和平共处思想是中国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43-44
- (三) 和平共处思想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44-46
-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历史教益46-51
- (一) 主权独立、平等,互不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思想的政治基础46
- (二) 力量均势是和平共处思想的军事基础46-47
- (三) 文明多样性是和平共处思想的文化理论基础47-49
- (四) 共同发展是和平共处思想的内在动力49-51
- 结束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新奇;;从“一国两制”看和平共处思想的发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邓如辛;;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思想探析[J];理论探讨;2006年01期
3 赖光宝,王晓刚;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郭正兴;;试析列宁的和平共处理论[J];学理论;2012年23期
5 赵振英;;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与苏俄外交[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5期
6 孙建社;;试析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发展的轨迹[J];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7 孟祥玲;;邓小平对和平共处思想的创新发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黎雪源;;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探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9 李玮;浅析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与发展[J];平原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陈香兰;荣长海;;列宁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关系的认识与思考[J];前沿;2011年16期
,本文编号:1104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104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