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价值理性建构
本文关键词:西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价值理性建构
【摘要】:后马克思主义试图祛除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的理解,强调上层建筑、政治维度的相对独立性,力图创造出一种与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理论。以恩斯特·拉克劳和查特尔·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政治学说,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哲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从新的角度构造批判资本主义的主体立场与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价值本位,对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实质及现实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在全球化条件下,探索后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价值,辨析和再批判这一"话语"体系,对中国理论界避免造成输入性的"话语膨胀"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A811;D091
【正文快照】: 一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立场都能上溯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种发展变迁,它发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和文化变迁。“新社会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和壮大,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图景,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催逼着理论家们去思考并作出回应。70年代末进入“马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蒙·托米;朱尔斯·汤森德;熊飞宇;;从批判理论到后马克思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5期
2 张士海;施秀莉;;文化领导权的本质、作用与实现[J];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01期
3 仰海峰;;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逻辑转变[J];理论视野;2009年11期
4 尚塔尔·莫菲;山小琪;;后马克思主义:民主与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6期
5 特里尔·卡弗;张秀琴;魏天舒;;“意识形态批判”政治:新/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6 莫雷;;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特征及困境[J];教学与研究;2013年12期
7 糜海波;;阶级理论嬗变:从马克思到“后马克思主义”[J];理论探讨;2013年06期
8 沈朝华;;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路径探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9 彭洲飞;;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主题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0 范永康;;从反映论到建构论: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逻辑[J];兰州学刊;2014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晓楠;韩振江;;试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发生与特点[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2 刘莘;;葛兰西:政治战略与文化战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陶火生;郭健彪;;时代主题视阈下的阶级意识:马克思与后马克思思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3期
4 张爱凤;;拒斥与认同——论《老大的幸福》中的文化冲突[J];电视研究;2010年08期
5 王芳;;评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6 徐翔;;论媒介传播中的“第一人效果”[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曾志浩;;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乔治·拉伦意识形态思想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熊俊杰;;一个“站在阴影中尽可能不露面”的人——论《长日留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J];飞天;2009年22期
9 郭大勇;;身份认同与文学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彭冰冰;;话语政治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清涛;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赵春清;历史与人的解放[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聪;现代政治哲学视域下的浪漫派、黑格尔与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9 姜海波;青年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现实的表达 理论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筱;城乡边缘人[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野;跨文化传播中的自我认同与彼此认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4 吴茵;微观权力下的女性身体与自我认知建构[D];复旦大学;2011年
5 曲常明;大庆石油工人社群文化生活的变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凤娟;新世纪文学中知识分子身份问题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姜月荣;[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张晓密;多元性理论与有限领导权[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刘振怡;拉克劳:从后结构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翁曼;身份的法律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尧均;后现代时间性图景——从利奥塔的观点看现代向后现代的过渡[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刘永谋;;福柯对现代人的解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曾枝盛;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评介[J];教学与研究;2003年07期
4 仰海峰;;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逻辑转变[J];理论视野;2009年11期
5 庄友刚;;空间生产范式的资本批判与中国马克思哲学创新论域[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欧内斯托·拉克劳;陈红;;意识形态与后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6期
7 王雨辰;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8 白刚;付秀荣;;作为资本逻辑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J];求是学刊;2011年06期
9 蓝江;;“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巴迪欧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后马克思主义者”[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10 莫雷;;从激进民主到阶级斗争——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的政治策略的差异[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大平;后马克思主义知识规划的由来和特征[J];人文杂志;2003年03期
2 曾枝盛;“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J];学术研究;2004年07期
3 尹树广;解构、领导权与后马克思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07期
4 马恰特;倪胜;;什么叫后马克思主义[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4年00期
5 周凡;;生成与确立: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4年00期
6 史文瑞;;“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J];理论视野;2008年09期
7 王芳;;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J];理论界;2009年02期
8 李世涛;;后马克思主义:一种似是而非的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10期
9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与建构[J];理论参考;2009年11期
10 张亮;;国内近期“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简评[J];理论参考;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平;;辨析与反思:后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主义[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2 王平;;现代性: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与归宿[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王南n\;;历史行动或改变世界的哲学何以可能——从后马克思主义回归马克思[A];实践哲学的使命——首届“汉语学界实践哲学论坛”发言文稿[C];2011年
4 周凡;;生成与确立: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5 马恰特;倪胜;;什么叫后马克思主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尹树广;解构、领导权与后马克思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孙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走不出“统一性”牢笼的“后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理查德·哈德逊/文 吕增奎/编译;杂交的后马克思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陈炳辉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新主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茅根红;解放政治学: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周大亚 整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朱丽琴;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回归及其新特征[N];中华读书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远;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高之慧;在对抗与竞争中探寻民主真谛[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海风;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4 谭佳雯;拉克劳与莫菲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理论[D];复旦大学;2009年
5 吴静;后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6 刘振怡;拉克劳:从后结构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段晓民;艾伦·伍德的社会变革主体理论探析[D];山西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45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245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