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普遍有闲社会的时间饥荒——以新中间阶层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7-12-17 19:09

  本文关键词:论普遍有闲社会的时间饥荒——以新中间阶层为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有闲社会 时间饥荒 新中间阶层


【摘要】:普遍有闲社会存在着自由时间空前增长与自由时间短缺即时间饥荒的矛盾。新中间阶层由于其掌握社会资源的特殊性,对时间饥荒的感受表现为两点:挤压自由时间或滥用自由时间。这对他们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就新中间阶层时间饥荒产生的原因而言,在价值层面主要是由于消费主义的入侵,在制度层面则是因制度中人本价值的缺失。因此,只有在不断健全制度的基础上,展开对时间和休闲价值的全面认知,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新中间阶层的时间饥荒问题。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D753.2
【正文快照】: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使我国人民休闲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自由时间都有了充分的保障,特别是自1995年以来中国开始实行5天工作日制,春节、五一、十一等推行长假制,2007年国家再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假日,我国居民的自由时间不断增多。自由时间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宁;;压力化生存——“时间荒”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2 韩克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新视野;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卯;;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集体行动——对转型期社会控制的理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方金友;;当代安徽社会阶级阶层的演进[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3 潘家耕;略论大学生休闲教育问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成祖松;;农民流动的制度惰距特征与制度创新[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5 赵捷;;谈城市发展中的社会休闲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江小容;;新农村建设思路下的农民工群体贡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7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8 吴新生;晋新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9 吴秀娟;;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10 曹明贵;黄新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希;;优化社会阶层结构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航;;家庭环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的调研报告[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杨迎秋;;高等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及对策[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帅;魏建;;村民自治的挑战:空心化、村干部激励不足与自治行政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蒋美华;柴丽红;;女性商业服务业员工的职业变动[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蒋美华;;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内女性办事人员的职业变动[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胡建国;;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体系的性别建构[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宋圭武;;女性农民工问题研究与思考:以甘肃为例[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赵聚军;;福利刚性、市场、区域差距与人口结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10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郑木溪;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京京;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薛保红;芜湖市大型企业员工体育生活方式与压力管理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陆启瑞;上海市公园中老年人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朱春燕;上海市部分小区会所休闲体育开展现状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刘宏伟;政府在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周友方;大学生休闲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梁慧;马克思休闲思想视角下我国休闲经济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琪延;;从时间分配看北京人20年生活的变迁——基于2006年北京生活时间分配调查的统计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2 王宁;严霞;;两栖消费与两栖认同——对广州市J工业区服务业打工妹身体消费的质性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01期

4 王琪延;郭茜;;上班族一天的时间分配[J];中关村;2008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相怀;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学解读[J];科学社会主义;2003年02期

2 盛宇华,李俊奎;发展我国中间阶层的战略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梁桦;余顺莲;;中间阶层的变化与我国的民主党派[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杨波;试论我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功效与发展战略[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宫捷;中国的中间阶层正在形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杜颖;试析全面小康社会的中间阶层[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7 邓玮;日本中间阶层发展的可鉴之处[J];社会;2004年05期

8 武海荣;中间阶层的兴起和壮大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J];运城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李晓玲;浅析当代中国中间阶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贾孤劳;;中间阶层3000万[J];英才;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颖;;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烨 实习生:梁龙;谁是中国“新中间阶层”?[N];经济参考报;2006年

2 袁红兵;透视“中间阶层”[N];经理日报;2006年

3 特约评论员 肖滨;寄厚望于新中间阶层[N];南方日报;2006年

4 罗耀军;新中间阶层,新弱势群体?[N];南方日报;2006年

5 特约记者应妮;社会中间阶层2020年有望近四成[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付小为;焦点应放在中间阶层上[N];长江日报;2012年

7 李强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结构中间层严重欠缺[N];中国社会报;2007年

8 记者 亦卓;深入剖析东南亚重大社会政治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上海社科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王少普;平成二十年[N];东方早报;2008年

10 闫小冰;中产阶级衰落与西欧政治稳定[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雨可;中国经济转型期新中间阶层消费方式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我国中间阶层的成长与培育[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2 马海丽;当代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文化观念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何小燕;中国社会转型期中间阶层培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陈晓梅;中国当代中间阶层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彦;中国中间阶层的发展及政策选择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6 姜迪武;论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道德价值取向[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7 张虹;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结构和功能分析[D];东南大学;2005年

8 姚德超;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敏凯;中国入世对社会中间阶层的催化作用及其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房尚文;论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01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301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1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