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五四时期陈独秀宪政思想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2 21:12

  本文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宪政思想与实践研究 出处:《湘潭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五四时期 陈独秀 宪政


【摘要】:五四时期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汇与过渡时期,也是陈独秀宪政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陈独秀历经世变,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认真思考近代中国主要社会矛盾、分析复杂多变的政治时局,对人权、自由、民主宪政等问题做了深入探索和详尽论证,并形成了其较为系统的宪政思想。探讨和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宪政思想及其实践,对于进一步完善有关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社会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对五四时期陈独秀宪政思想的发展脉络、内容体系及时代特征进行归纳研究,并结合对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指导和参与的民主宪政实践活动的分析,探讨了有关中国近代宪政发展及建设的相关理论热点,最后对五四时期陈独秀宪政思想进行总体、客观的评价。 第一章对五四时期陈独秀宪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五四时期陈独秀宪政思想的形成受到国内外时代背景的重大影响。同时,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和成长经历也对他宪政思想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四前期,西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先进的政治思想不断传入中国,陈独秀深受影响,并通过自身的研究与探索,逐步转变成为一个初具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者。五四运动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以及时代发展的趋势,主动地接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相关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他的宪政思想也随着时局发展而不断演变,实现了由资产阶级民主宪政观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宪政观的转变。 第二章总结归纳了五四时期陈独秀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系。陈独秀的宪政思想历经时代的打磨和洗礼而极具内涵和理论价值。本章主要阐述了其对人权自由的理解;对民主政治体制的探索;剖析国民性以及实践国民参政的思想。在经历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洗礼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磨练后,陈独秀迅速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无产阶级民主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是五四后期陈独秀在其宪政思想体系中极力宣传的救国理念。 第三章以五四时期陈独秀积极领导与近代宪政发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线索,综合评析陈独秀为践行其民主宪政思想而作出的努力。第一节写陈独秀坚持以民众运动作为中国民主宪政革命运动的基础,通过积极倡导和参与民众运动,陈独秀将其先进的宪政思想融入到与旧制度、旧传统的斗争当中;第二节叙述了陈独秀致力于通过发起全面的思想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达到唤起国民独立自主、奋发图强新意识的目的,从而为构建中国近代宪政体制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三节主要写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后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通过创办进步刊物、领导工人运动等多种革命形式,将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劳工专政的民主宪政观。 第四章主要对五四时期陈独秀宪政思想进行简要的客观评价。本章首先是概括了五四时期陈独秀宪政思想的时代特征,客观评价了这些特征所包含的意义价值;其次,在结合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通过对陈独秀宪政思想的演变及其内容结构的整体评析,揭示了其宪政思想所固有的历史局限性。通过对五四时期陈独秀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进行客观评价,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能为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2;K2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其明;论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历史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02期

2 王先俊;;论“五四”后的社会改造思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赵国忠;90年代陈独秀研究的新进展[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4 周志伟;;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政治思想的流变[J];党史博采(理论);2011年05期

5 唐宝林;陈独秀与五四运动[J];教学与研究;1999年08期

6 蒋贤斌;;陈独秀“五四”前后的两次思想转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7 周建超;魏吉华;;论五四前后陈独秀的宪政思想[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8 刘玉玲;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革命活动的贡献[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9 魏知信;评陈独秀的思想演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02期

10 司}

本文编号:1321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321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0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