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兹生态政治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兹生态政治思想研究 出处:《山东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实现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进,工业文明的极大发展给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毁坏。工业化的全球扩张,也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世界性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也迫使人们开始求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随着人们生态环境问题探索和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尝试从政治的视角来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政治思想应运而生。 现代生态政治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主要原因是环境问题最早在西方出现。现代生态政治思想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态环境问题应是现代政治议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生态问题与政治制度密切联系。人类政治本身必须为合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改变。现在生态政治理论方兴未艾,各种理论正在不断涌现,形成了观点各异的思潮和流派。目前,主要由有两种生态政治思想影响较大,其一,是以是生态主义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政治思想;其二,是以建立生态社会主义为目标的生态政治思想。二者在对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应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未来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政治社会都存在着区别。 高兹(Andre Gorz)作为法国当代左翼思想家,从生态政治的视角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兹的独特的以建立“先进社会主义”为目标的生态政治思想,本文通过对高兹生态政治思想历程和理论渊源的考察,阐释其生态政治思想的理论体系,从而达到对其生态政治思想的全面科学把握。 高兹生态政治思想的形成有其特有的理论渊源,高兹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欧洲思想家,其思想受著名思想家萨特的影响最大。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其思想的重要来源;同时高兹作为萨特的学生,在萨特转向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以后,高兹也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以及欧洲当代的保护环境的生态运动和欧洲绿党的思想都对高兹生态政治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高兹的生态政治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反思传统社会主义以及设想先进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和不断完成的。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政治批判。生态问题表面是自然界出现了问题,实质是想支配和驾驭自然的人和人类社会出现了问题。因此,解决生态问题,必须改变和改善人类的政治和政治制度。高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造成的。主导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理性最终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高兹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理性的概念,并对经济理性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实施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必然出现生态危机,而要消除生态危机必须实施生态理性。由于资本主义的本性就定了不可能实施生态理性,而要实施生态理性必然需要实现社会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才能发展生态理性,消除生态危机。同时还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所使用的科学技术深刻,尖锐地指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核电技术和汽车大众化带来的危害和对人与社会的异化;另外还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医疗、劳动分工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教育。高兹从生态政治的视角出发,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性,只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才彻底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虽然这些批判思想的提出在当下并不能对现实的资本制度构成实质性的解构,但在理论上其对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批判和挑战是不容置疑的。 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的生态政治反思。高兹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还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它依然实施经济理性,这样的社会主义还不如资本主义。高兹虽然提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失败,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而存在的并不会消亡;但高兹提出“科学的社会主义”在现代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阶级,在新的历史时期革命的主体是“非工人的非阶级”。 对未来社会的生态政治构想。高兹在批判资本主义和反思传统社会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未来先进社会主义的设想。高兹依据其生态政治思想,提出要想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必须建设一个科学的生态政治社会,“先进的社会主义”。先进的社会主义是由生态理性主导的社会,整个社会使用的技术是生态的和分散性的技术;生产生活原则是“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全社会彻底摒弃了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从而根本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兹指出先进的社会主义是实现了每个人能自由发展的自由自决的社会。高兹同时还提出了实现先进社会主义的多元化的经济、文化、政治和运动策略。 高兹生态政治思想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对传统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反思的逻辑是内在一致的,其积极探索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具有一定的魅力和可行性。高兹提出的建设先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是对现实问题深邃思考,提出了从现实社会到未来先进社会主义转型和变革的策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简化设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兹提出进行生态重建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具体策略是“分散型”技术的政治选择,“生产的更少、生活的更好”的生活方式,消除付薪劳动模式、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等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相关设想。这些具有创新性的合理设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高兹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想象,仍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实现的路径选择上并没有摆脱乌托邦的困境。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高兹的设想由于时代的局限,并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充分检验,必然具有乌托邦的色彩,但对我们克服和解决当下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具有重要的启示。 高兹的生态政治思想,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生态政治浮现中国[J];南风窗;2005年04期
2 ;读者[J];南风窗;2005年06期
3 赵灵敏;生态政治正在崛起[J];南风窗;2004年24期
4 刘京希;生态政治论[J];学习与探索;1995年03期
5 刘京希;再论生态政治[J];东岳论丛;1998年06期
6 刘然;生态政治研究引论[J];理论月刊;2003年01期
7 陈清硕;方兴未艾的生态政治学[J];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8 吴海晶;生态政治·生态政治学·生态政治学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文传浩,文小勇,陈炳灿;论政治生态化[J];思想战线;2000年06期
10 王建明;当代西方生态政治运动的踪迹与走向[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迈克·哈特;陆心宇;;共产主义之共者[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2 陈学明;;评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代表人物高兹[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3 范广鹏;;鞍山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梁流涛;诸培新;;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理及其管理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唐焰;任青萍;;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与创建和谐社会[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林峻;;新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韩莉萍;;衡水市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初探[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元洁;;浅谈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方式[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寿丽娜;;浅谈矿山开采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几种生态修复的方法[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效科;苗鸿;;陆地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欧社会论坛首席顾问 欧中联合商会副秘书长 世界共生价值研究院(IWSV)共生学院教授 钱宏;全球生态政治超主权组织构想[N];上海证券报;2010年
2 徐寿松 刘兆权 胡作华 何晓;“生态政治经济学”教化长三角[N];经理日报;2005年
3 蒋京议;论生态政治社会发展观的演进[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4 吴海晶;生态政治学研究须实行四个同步[N];社会科学报;2001年
5 刘晓庄 省政协副主席;从生态政治看我国的政党制度[N];光华时报;2009年
6 戴备军;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世界观[N];中国环境报;2005年
7 坳尼;“十一五”农村生态环境问题[N];福建科技报;2005年
8 记者 沈杭;推动社会深度关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金融时报;2005年
9 周小川;在首届“中国金融论坛”上的演讲[N];金融时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朱清平 见习记者 李军平 张红光;陕西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共舞[N];西部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飞;高兹生态政治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王春荣;生态政治的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延辉;生态政治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析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崔达;全球环境问题与当代国际政治[D];苏州大学;2008年
5 温晓春;资本、生态与自由:安德烈·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朱波;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马晓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图式、价值追求与现实启示[D];吉林大学;2010年
8 范俊玉;政治学视阈中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汤小华;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廖晓勇;三峡水库重庆消落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与健康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晨;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2 汪园超;生态政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郝娜;孟德斯鸠生态政治思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冯国利;论道家的生态政治哲学意蕴[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5 钟宁;中国政府生态政治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伟红;新时期我国的生态政治建设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寇春晓;生态政治视阈下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裴艳丽;福斯特的生态政治哲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9 徐敬森;基于国际南极问题的环境话语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张月红;政治视域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37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33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