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 国家认同 全球化 民族国家 系统功能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流动的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发展面临全球化的外力推动及社会内在转型的双向互动。在这一双重时空坐标中,对国家认同的考察不能醉心于国家认同的变迁与再建构的宏观研究层面,停留在公民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等领域中具体形态的微观研究层面,而要加强沟通宏观与微观的中观层次学术考察。在梳理国家认同的概念基础上,"怎样获得国家认同"的问题自然被置换为"国家认同何以可能"的问题。消解个人层面的本体性焦虑,使其回归本体性安全及实现国家层面的国家向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彰显国家认同的功能性力量。无论是基于理论逻辑阐述还是事实经验考察,国家认同都不能独立地发挥稳定且持久的作用,而是需要经济激励系统、政治价值系统与制度组织系统三方面的基础性结构支撑,这三个领域的功能匹配是国家认同得以可能的有效路径。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loating modernity", China's development is confronted with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xternal forces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The investig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can not be absorbed in the macro-level of the change and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stay at the micro-level of specific forms in the fields of citizen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al identity and so on.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cro and micro academic investigation at the meso-level,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question of "how to obtain the national identity" is naturally replaced by the question of "how can the national identity be possible", and dispels the Noumenon anxiety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Make it return to Noumenon safety and realize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national centripetal force at the national level, show the functional power of national identity, whether based on theoretical logic o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National identity can not independently play a stable and lasting role, but needs the economic incentive system, political value system and 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 system of three basic structure support. The functional matching of these three fields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national identity to be possible.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江苏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13AZD018)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政治学、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资助成果
【分类号】:D0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艳杰;佐斌;;儿童对国家的理解:内涵及其发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黄岩;;浅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左高山;;政治忠诚与国家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2期
4 金志远;;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共生性[J];前沿;2010年19期
5 王凬;;国家认同的价值诠释[J];学术论坛;2010年12期
6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李瑞君;贺金瑞;;试论风险社会视域下国家认同机制的建构[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王宗礼;;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意识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杨妍;;现代化进程中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危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樊红敏;;从抗震救灾看国家认同的建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旭东;;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认同之关系:几个概念的辨析[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李宜强;;对区域一体化文化认同的研究:以法国与欧盟为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吴晓林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加强国家认同在民族政治整合中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杨光斌;民主的若干基础条件[N];学习时报;2008年
4 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N];学习时报;2004年
5 刘泓;民族-国家:现实与未来[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白皓;软传播对国家认同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曹娅;国家认同影响因素比较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3 赵颖;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彭芙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维华;论传统专制主义思维对现代国家建构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93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49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