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和权力概念的解构与统一:一种新的规范分析的进路
本文关键词: 权利 权力 法律之力 信托 公共利益 出处:《理论与改革》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法律上的力只能以人为作用对象,而法律上的人存在权利主体和权力主体两种类型。以此作为起点和解析的工具,权利和权力被解构为权和利(力)的两个层次。权的概念成为权利与权力的第一个统一性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出主体的统一性和法律之力的统一性。通过分析权利和权力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权利对权力的决定意义。权力的产生来源于权利主体维护、增益自身权利的需要,并因此而导致权力主体的诞生。权力主体的双重身份造成权利主体无法回避的逻辑缺陷,并进而形成两类主体之间的三种相互关系:权力关系、权利关系和信托关系。以虚拟的共有主体为委托人,权力主体的权利主体身份为受托人,权利主体的每个个体为受益人,三方以权利集为信托财产建立的信托关系,可以为当代社会公共现象的解释提供一个有益的分析范式。由于信托结构的完整依赖于虚拟的共有主体概念,因而其存在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恰是公共管理存在制度供给需求的原因。
[Abstract]:The legal force can only be taken as the object of human action, while the legal person has two types: the subject of right and the subject of power. Right and power are deconstructed as two levels of power and power. The concept of right becomes the first element of unity between right and power. By analyzing the forming process of right and power, we can find the decisive significance of right to power, and the generation of power comes from the maintenance of subject of right. The need to gain one's own rights leads to the birth of the power subject. The dual identity of the power subject leads to the logical defects which can not be avoided by the power subject, and then forms three kinds of mutu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subjects: power relationshi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ghts and trust. The trust relationship established by three parties takes the virtual common subject as the trustor, the power subject as the trustee, each individual of the right subject as the beneficiary, and the right set as the trust property. It can provide a useful analytical paradigm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 public phenomena. Since the integrity of trust structure depends on the virtual concept of common subject, Therefore, there is instability, which is the reason of the institutional supply and demand of public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
【基金】:倪振峰主持、作者参与主研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52101)的阶段性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0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邓文初;学术本土化的意义——从严复论“Rights”的翻译说起[J];博览群书;2004年11期
2 宋惠昌;现代社会权力结构新探[J];政治与法律;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艳玲;;教师课程权力的概念解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施戍杰;吴大远;;限定延伸职能,强化核心职能——斯密动力视角下国家职能的调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万江;;霍布斯丛林的真实模拟——秩序形成的另类逻辑[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4 张伟强;;奥尔森的国家起源理论[J];北方法学;2009年02期
5 黄殷;吴鹏飞;;论环境刑法效率的角色[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5期
6 刘晓花;;高校内部规则的价值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吴思;;洋人的“权利”我们的“分”——译名选择与传统断续[J];博览群书;2006年08期
8 宋智勇;段立平;;集体行动、政治权力与经济转型——奥尔森的经济思想及其对经济转型的启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孙日华;;法律解释的层次[J];边缘法学论坛;2009年02期
10 袁佩如;;亨廷顿的改革理论及对中国改革的启示——读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J];才智;2009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汴京;谢作诗;;FDI流入改进中国政府质量了吗?——来自120个城市的经验证据[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燕继荣;;构建民主和谐社会,需要投资社会资本[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4 李月球;;农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钟高峥;;基于共容利益的旅游景区市场开发博弈探析——以湘西州为例[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戴歌新;李虹;;中国“后转型期”政府治理机制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7 刘志广;;财政社会学视野下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于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一个初步分析框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8 刘志广;;财政制度变革与现代国家的构建——关于国家治理模式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唐志军;王玉霞;谌莹;;经济学的“手”的理论及对中国改革的启示[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宇春;景维民;;中国转型期的投资效率与所有制结构:国家治理的视角[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光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魏晓东;银行监管权配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5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青春;企业可持续创新的实现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郑慧;商会的经济学性质与集体行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曾水英;理解政治权力[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陈军;监督管理过失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杨一;沟通行为体、国内制度变迁与国际制度准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楠;高等教育省级统筹权力结构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汤晓烨;国家赔偿责任的实现[D];湘潭大学;2010年
6 黄明高;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建峰;南通市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建东;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程岩;侵权归责新探[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素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信任的缺失与重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珍;;基于伦理视角的政策终结价值探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2期
2 朱晓红,伊强;行政荣誉与利益关系剖析[J];求索;2004年04期
3 张彩千,吕霞;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J];前沿;2005年01期
4 谢金林;赵玉华;;公共政策伦理标准的哲学论争[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肖巍;;协商民主是促进和谐的重要途径[J];创新;2007年03期
6 牛磊;杨晓惠;;公共管理:从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博弈考察公共利益的回归[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4期
7 樊凡;;民主的两种批评者[J];唐都学刊;2011年03期
8 张庆东;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王云萍;伦理理论的整合与公共利益的伦理学论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王妮丽;非营利组织与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世香;;论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宪政主义公共利益观[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世香;;西方行政学视角中的管理主义公共利益观评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大雪;;中国人的“占道模型”[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李春成;;公共利益的必要性与不充分性:个案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春成;;政策制定中的公共利益之争——“ZH市裕达广场争议案”引发的思考[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陈建斌;伍小乐;;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行政人权利人格与权力人格冲突及调适[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学著;王宝成;;论“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内核[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薛冰;;试论公共管理的逻辑结构[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徐仁辉;;服务型政府的建构[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10 王维翊;;责任政府及其构建途径[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行政问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7·理论专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四倍;公共政策应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N];中国妇女报;2005年
2 中国青年报知名评论员;越为了公共利益越需要尊重民主[N];四川日报;2008年
3 张武扬;试论“公共利益”的界定[N];重庆日报;2004年
4 本报评论员 刘文宁;必须强化个体对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N];工人日报;2006年
5 秋风;协商代替不了票决[N];南方周末;2007年
6 栗燕杰;奥克肖特笔下的洛克[N];法制日报;2008年
7 孙德超;塑造政府的公共精神[N];吉林日报;2005年
8 井敏;新公共服务理论[N];学习时报;2003年
9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地方治理研究所所长 郭正林;走出公共管理的效率主义泥淖[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龙璞;略论行政管理现代化中十大理念的转变[N];西部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水英;理解政治权力[D];吉林大学;2011年
2 房德玖;公共利益问题探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储诚喜;哲学诊断与当下关切[D];复旦大学;2008年
4 段成利;论性别政治的终结[D];浙江大学;2013年
5 王维国;公共性理念的现代转型及其困境[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6 刘柏志;论农业社会治理中的权制文明[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辛静;新公共服务理论评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韩志明;行政责任困境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训练;公民与共和[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宇峰;政府行为失效及其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雨蕙;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文化因素探察[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岚;政治和谐视阈中的权力关系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静;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政府利益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4 张义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共利益偏离问题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5 柯联辉;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D];东南大学;2005年
6 唐山清;公共利益实现的辩证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宏宇;论现代政府与民众新关系之重塑[D];武汉大学;2005年
8 奚杨;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质疑和对政府决策失误的反思[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灵慧;公共利益的界定及其实现机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10 岳伟华;权力论[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40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4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