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平均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不同语境下“平均主义”一词意蕴的辨析

发布时间:2018-03-20 15:16

  本文选题:平均主义 切入点:反对平均主义 出处:《探索与争鸣》2013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平均主义"按其历史上的用法,至少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诉求,是下层对于上层的诉求或者不满情绪的表达,重要的是对于在生活待遇等问题上的等级秩序和特权的非议;第二种是"自上而下"的导引,也就是在中共领导土地改革、合作化和公社化等生产关系变革的政治运动中,存在的主观指导上、政策上的平均主义;第三种是制度性的问题,触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在"平均主义"的三种类型中,第一种比较易于克服,后两种一旦形成就很难解决。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使用"平均主义"这样的概念?要不要继续提出"反对平均主义"的口号?我们必须冷静判断形势,看看到底有没有出现这样的倾向。即使要用的话,也必须做出符合当今现实的、具有鲜明的具体的针对性的阐释,赋予这一概念十分明确的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内涵。
[Abstract]:"egalitarianism", according to its historical usage, exists in at least three situations. The first is the "bottom-up" appeal, the lower level's expression of the upper class's demands or dissatisfaction.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criticism of the hierarchical order and privileges on issues such as living treatment; the second is the guidance of "top-down", that is, in the political move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lea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such as land reform, cooperation and commune, etc. In terms of subjective guidance, policy egalitarianism; third, institutional problems, which touch on the problem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Of the three types of "egalitarianism", the first is relatively easy to overcome. Once the latter two are forme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solve them.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should we still use the concept of "egalitarianism"? Should we continue to put forward the slogan of "opposing egalitarianism"? We must calmly judge the situation and see if there is such a tendency in the end. Even if we want to use it, we must also make clear and specific interpretations that are in line with today's reality. This concept is given a very clear connotation with realistic pertinen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D0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温锐;农民平均主义?还是平均主义改造农民?——关于农村集体化运动与中国农民研究的反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朱晓鸿;;论近代中国的平均主义[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先俊;;中共十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汪青松,操申斌;“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深化[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汪青松;当代中国两次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历史经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4 王永华;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历史考察[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李忠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罗存康;;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廉政建设的措施及成效[J];北京党史;2011年03期

7 张荣华;朱宏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李芸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J];才智;2008年14期

9 刘红凛;;党内民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基本经验与现实问题[J];长白学刊;2009年01期

10 莫岳云;陈敏;;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性[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从“改革宪法”到“宪政宪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2 马洪武;;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A];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政堂;;民主与科学:推动思想解放的两大武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4 刘卫平;;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维创新特征及其当代启示[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5 侯德芳;俞国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回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守华;;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A];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建会2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2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杨晓梅;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闫何清;财产、制度与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杨坤洋;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段炼;从革命型到建设型的民主模式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武涛;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国企改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义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民族性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2 裴孝金;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农民的公民意识培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肖小笑;民国时期中国致公党政治主张及实践的历史考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纪敏;论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姚秋晨;论邓小平协调发展思想[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张保同;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经验和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郑玉波;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8 韩超;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9 陈粟裕;党员民主权利实现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左庆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毛磊;吴传煌;刘录开;;对平均主义界说的若干理论思考[J];江汉论坛;1990年03期

2 温锐;对毛泽东关于农地所有制变革实践的再探讨[J];历史教学;1998年09期

3 李伯雍;;土地改革后农村阶级变化的趋向[J];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见顺;;历史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初探[J];船山学刊;2009年01期

2 贺龙栋;社群主义:改变抑或取代西方自由话语结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张烁;虞振威;;“权利”的成长语境与概念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2期

4 蔡道通;后现代思潮及其生成语境——兼论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王雪峰;;低碳经济语境与绿色政治变革[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6 曹宇;;威廉·莱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18期

7 张健;;话语权的解释框架及公民社会中的话语表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高玉;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近代意义[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年01期

9 姚新勇;超越“后殖民主义”语境的有益尝试[J];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05期

10 邢昭;网络化语境中的帝国霸权[J];图书馆论坛;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海默;;慎防“习俗专制”成为关键缺环[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郁建兴;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N];南方日报;2005年

2 谭彦德;商议民主与政治中的道德分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邵建;自由主义不止是政治哲学[N];东方早报;2008年

4 张朝松;法德兼治的历史语境及启示[N];社会科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海军;文本与语境:罗尔斯正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迟晓蕾;“跨文本、跨语境”—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9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39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f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