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2 12:15

  本文选题:抗战时期 切入点:国民党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论文以“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为主题,使用分类研究的方法,系统而全面地梳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不同表现,从而阐发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抗战时期,民族主义在凝聚民心、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进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抗击日本侵略的艰难而伟大的历史征程上最为重要的思想力量;二、危亡之时,国共两党均有意识地对民族主义资源进行了利用,并展开了各自基于民族主义思潮的政治设计,在促进国共两党交融与合作的同时,却也改变了国共两大政党自身实力的对比;三、同一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共两党所展现的民族主义必然有同有异,通过比较分析两党民族主义的异同,总结和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得出有益的现实启示;四、以史鉴今,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调试同样至关重要,构建健康、理性的民族主义,深入探究民族主义的时代内蕴,是当今中国在处理民族主义问题上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逻辑结构如下。 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详细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并对文章相关概念及内涵做一界定。文章正文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分别论述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并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勃兴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抗战时期国民党民族主义思想的基本构架。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国民党政治民族主义思想表现在:抵御外族入侵,建立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抗战建国,统一中华民族为三民主义国家;废除不平等条约,谋求中国国际地位;联合各国,维护世界和平。国民党经济民族主义思想表现在:重视民族经济建设的思想;保护民族工业,发展民族经济;建立战时经济体制,支持持久抗战;争取经济外援,支持民族解放战争。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表现:民族道德、民族精神之于民族独立的思想;复兴民族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建设三民主义新文化。 第三章: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的基本构架。同样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政治民族主义思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抗日救国;主张国家主权与人民主权的统一;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联合世界其他各民族共同反对法西斯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思想:建设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共产党的基本文化观;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民族主义因素。 第四章: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比较。论述国共民族主义思想在基本诉求、思想基础、社会动员效能、世界视野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分析国共民族主义的阶级属性、内在动力、实施路径,以及在处理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关系上存在着实质的不同。 第五章: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现实启示。总结共产党民族主义成功的经验;国民党民族主义失败的教训,从中得出对处理当今民族主义的有益启示。结论部分对全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进一步提升理论概括。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65;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晓霞;;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历史借鉴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2 张丰清;;民族主义与第二次国共合作[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3 蔡华;略论毛泽东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J];甘肃理论学刊;1994年04期

4 谷小水;抗战时期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J];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01期

5 陈廷湘;论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J];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03期

6 朱蕾;;当代爱国主义对民族主义的精神诉求[J];考试周刊;2009年35期

7 花永兰;;重新定义民族主义[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8 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2007年05期

9 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J];齐鲁学刊;2001年02期

10 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J];史学月刊;2006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暨爱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48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48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c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