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陈寅恪国民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选题:王国维 切入点:陈寅恪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王国维陈寅恪从文化学视角探讨国民性问题,对这一问题有着精深独到的见解。王国维从中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现世乐天的人生态度、经验直觉的思维方式以及重行轻知的知识论等方面探讨中国国民性,并且提出了通过美学与宗教来改造国民性的独特见解。陈寅恪主要关注中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并从学术、教育、社会等层面分析其影响,同时对中西方国民性作了简单比较。王国维陈寅恪国民性思想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从文化学视角而非社会学视角探讨国民性,二是深刻把握中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王国维陈寅恪国民性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学习和借鉴其国民性思想,有助于增进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Abstract]:Wang Guowei Chen Yinke has a profound and unique view on the issue of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y attach importance to practic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attitude of life in this world. The thinking mode of experience and intuition a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emphasizing practice and knowledg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unique view of transforming national character through aesthetics and religion is put forward. Chen Yinke mai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people. It also analyzes its influence from academic, educational and social aspects, and makes a simple comparison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ang Guowei Chen Yinke's thought of national character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first, to discuss th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not sociology, etc. Second, deeply grasp the practical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Wang Guowei Chen Yinke's national character thought has positi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Studying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thought will help to enhanc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Promote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李庆本;;“国民性”话语的产生与消解——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郑熊;;解析陈寅恪文化本位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克敌;;王国维与陈寅恪治学理念与方法略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5 苗力田;思辨是最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新版译序[J];哲学研究;1998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原丽敏;;功用与审美——论梁启超与王国维之文艺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贺志朴,霍艳霞;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逻辑发展[J];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4 陈纪然;;古典文学时序观念的诗性特征[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5 孟洋;;王国维词对纳兰词的接受——以“人间”意象为例[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6 梁洁;;近代中国接受实证主义史学的因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李壮鹰;“象”与“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陈太胜;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真”的审美观的诞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龚书铎,宋小庆;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权雅宁;;中国文论正变史观的历史向进[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丁海彬;耿宁;;由《哈姆雷特》的王位纷争小窥兄终弟及的伦理沿袭[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谭人中;;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建构(之四)——简论管理学规律、文化之理论关系[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杨祥民;扇子的故事:传统造物的礼仪性与审美性蠡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秦翼;喜剧电影的巅峰[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王影君;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1897-1927[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丁西军;关于上海市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同;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建伟;古典园林的生态美学意韵及其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潘林;《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俊平;洪炳文戏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超;明清之际魏忠贤题材小说戏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任巧s,
本文编号:1653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5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