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李达的《现代社会学》探论
本文选题:李达 切入点:现代社会学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摘要】:李达的《现代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启蒙传播时期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它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释,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表述体系,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创造性的探索,赋予唯物史观以广阔的理论视野,深刻地体现了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创造性运用。
[Abstract]:Li Da's Modern Sociology is the iconic achievement of the Chinese materialism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period of Chinese enlightenment and dissemination. It give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profound explan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system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constructed, and a series of important problems of Chinese revolution are creatively explor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gives a broa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organic un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dialectics is the creative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paradigm of Marxist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李达全集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62) 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分类号】:D092;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段启咸;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J];江汉论坛;1983年03期
2 李维武;;李达在《现代社会学》中对唯物史观的阐释[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8年0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吉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观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2 陶火生;我国小生产文化心理的近代转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栗洪伟,李世杰;中国实证哲学近现代意义滤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4 傅修海;;古典的现代困境——以瞿秋白狱中文本为中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明仓;李大钊哲学思想的演变及其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6 段乐川;李达的编辑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出版科学;2005年04期
7 黎玮;张希;;试论梁启超的德育思想[J];成才之路;2011年06期
8 刘金凤;朱业宏;;人性假设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7期
9 刘鹏,伍小涛;陈独秀个人权威的消解[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10 蒋海怒;;唯物史观与近代中国历史意识变迁[J];东南学术;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蔡志栋;;“恢廓民权”的尝试——试论章太炎对直接民主的探索[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2 武市红;;毛泽东与李达关系浅谈[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中)[C];2011年
3 小田;;“一日史”的意义——论历史要素谱系与整体史[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王蔚;朱慧博;;新民主主义时期李达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A];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产生的历史研究[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林家虎;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李文远;中国近代进化史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丁兆梅;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贵福;钱玄同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张小平;李大钊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宇;天下为公[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2 段丽丽;荀子“仁本礼用”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强;梁启超关于“国民性”的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4 魏国栋;梁启超《新民说》中“义务”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程程;侯外庐清代学人研究的再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倩;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苏丰庆;碰撞与融合—湖湘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毛泽东新民理想与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沈剑超;论叶适的修己安人思想[D];复旦大学;2011年
9 沈慧然;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朱昆;从“科玄论战”看中国现代知识阶层文化建构问题[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汪建华;论“内圣”和“外王”的统一与矛盾[J];船山学刊;2000年03期
2 刘放桐;西学传入与“五四”前后中西文化和哲学的碰撞——西方哲学研究百年反思之一[J];东南学术;2001年02期
3 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介绍到传播[J];世界政治资料;1983年01期
4 张金荣;;近代西学东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推动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5 李维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J];江汉论坛;2008年11期
6 周桂钿;“通古今之变”与科学的社会历史观[J];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02期
7 冯契;;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向文桥;社会协调发展:动力与机轴的结合[J];理论与改革;1994年04期
2 张力;;传统社会与马克斯·韦伯的印度教社会模式[J];南亚研究季刊;1990年01期
3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翔;;浅谈国家科普能力的建设[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本文编号:1656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56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