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启蒙视阈下中西
本文关键词:启蒙视阈下中西“理性”观之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启蒙视阈下中西“理性”观之考察;丁耘;中国式启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在中国思想史与;①这一方面有助于理解“联系已如此紧密,以至于被当;的某个面相,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五四运;②同时,所有这接提及启蒙的叙事,都不言而喻地将启;些学者都没有追问,被当作中国启蒙思想史解释工具的;——启蒙与传统的关系、对启蒙的界定———
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2期
启蒙视阈下中西“理性”观之考察
丁 耘
中国式启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在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讨论语境中,“
①这一方面有助于理解“联系已如此紧密,以至于被当作同义语使用。新文化运动”
的某个面相,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五四运动与启蒙观念本身的复杂性。无论是舒衡哲—李泽厚以及汪晖的启蒙论叙事,还是冯友兰—沟口雄三那样避免直
②同时,所有这接提及启蒙的叙事,都不言而喻地将启蒙置于和传统的对立之中。
些学者都没有追问,被当作中国启蒙思想史解释工具的“启蒙”观念,究竟是何含
——启蒙与传统的关系、对启蒙的界定———之间的联系非常义?无疑,这两个问题—
紧密,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对另一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说前一个问题也向史学开放,那么后一个问题应完全属于哲学。
一、中国思想史叙述中的启蒙难题与康德的启蒙观
启蒙态度包含着与传统的对立乃至断裂,这是从西方“启蒙”观念中可以抽演出来的意涵。与此一致,对中国式启蒙的主流叙述也隐设了这层意涵。但仍有不同背景的作者从积极方面叙述启蒙与中国传统之间的关系。
在史学方面,首先是思想史领域中声名卓著的侯外庐及其追随者,早已引入启
)蒙观念来叙述17世纪到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思想史。与舒衡哲(VeraSchwarcz
范式的明显差异在于,对晚清之后,包括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史,侯氏学派不再以启蒙论式加以概括。如果舒—李的历史叙述以康德哲学为背景,侯外庐学派的作品则
中国道路、中华文明与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本文是复旦大学“
)的后期成果之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项目批准号:2011SHKXZD018
①,刘京建译,丘为君校订,北京:参见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
,新星出版社,2五四运动》007年,第3—11页;周策纵对此有犹疑,参见周策纵:《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5页。
②,《,合肥:安徽文艺出版参见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许纪霖社,1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994年,第11—52页;汪晖:《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编:《000年,第31—67页;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999年,第78—91页;沟口雄
,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孙歌等译,南三:《另一个“五四”》中国的思维世界》
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18—639页。
·20·
比较视阈下的启蒙
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中国历史的典范。侯氏对中国启蒙思想的界定与指认,完全化用了马恩及列宁对欧洲以及俄国启蒙的概括,并以思想观念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原则。作为20世纪30年代社会史论战的参与者,侯外庐在中国思想史领域内运用了郭沫若对中国历史的整体看法,强调中国思想史与欧洲及俄国的共有阶段。
舒—李认为中国启蒙的原型与起源都是西方的,而侯外庐学派则用被他们确信为“普遍的”启蒙原型,去寻觅其在中国的起源。另一方面,在梁漱溟,特别是在其史学领域的追随者朱谦之身上,可以发现一个在起源和原型上均崭新的“启蒙”观念。
,即扎根于中国传统的启蒙观念。可效法沟口式的命名,称之为“另一个启蒙”
朱谦之在其名著《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中,给出了一个几乎完全颠倒了舒—李进路的叙述。他罗列了丰富的史料,证明西欧启蒙运动受到儒家,特别是理学的
①如果发挥朱谦之的叙述,以排斥儒。影响,不少西欧启蒙哲人是地道的“慕华派”
启蒙”品格,即将陷入历史的悖论之中。家为主要标志之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值得注意的是,朱氏著作虽有比较强的主观意图,但绝非空谷足音。欧洲启蒙运动
②在某种意义上拥有中国源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朱谦之本人是极为典型的五四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中“无政府主义”的风云人物。促使他脱离五四时期的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阶段的,是梁漱溟的《东西
③虽然朱谦之很快转到“。文化及其哲学》唯情论哲学”的立场对他所谓“唯理主
义”的梁漱溟文化哲学进行批判,这却并未妨碍他用“理性时代”去概括启蒙运动,
④换言之,作为生命哲学家的朱谦之在文化哲学上并在其中寻找宋明理学的痕迹。
否认的东西,作为历史学家的朱谦之却在文化史上加以承认。梁漱溟毕生坚持儒家
①
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参见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006年,第187—326页。这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欧洲学者的研究有维吉尔·毕诺:《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
,耿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耿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响》000年。另有安田朴:《
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中国之欧洲》两卷000年;该书修订全译本,艾田蒲:《
本,许均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此著详细研究了从罗马帝国到莱布尼茨,特别是1前言”中7、18世纪的欧洲对中国从仰慕到排斥的历史。其下卷“
的一句话颇能概括当时的情况:“中国思想付出了部分被曲解的代价,但有力地影响了
”(欧洲。第11页)不过,此著在论及18世纪法国思想家关于中国的争论时,主要集中
在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没有专论魁奈对中国的辩护。为弥补此缺憾可参见魁奈:《中华
,谈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帝国的专制制度》996年。近年中国学者的有关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中,比较全面细致的可参见张国刚等:《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
版社,2006年。
③
④参见《朱谦之文集》第1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东002年,第125—126页。《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初版曾刊登梁与朱的合影。,第1参见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88—195页。
·21·
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2期
。在梁氏看来,儒家或中国的“,与西方启蒙运动重视精神的核心是“理性”理性”
①有大区别,却与他早年重视的“,并不冲突。梁非常重视朱的这理智”直觉”的“
②朱在哲学——理性之国》中,仍然加以援引。部史学著作,在其晚年著作《中国—
上与梁的争辩,其实是用生命哲学丰富了儒家“理性观”的内容。
如果启蒙运动的某个无法排除的面相确实可被视为“理性主义”的,而儒家学说对启蒙运动确实有过诸如此类的影响,那么,对中国启蒙的另外一种看法就是可能的。如此将舒—李的中国启蒙叙述、冯—沟口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叙述,同侯外庐对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叙述,以及梁—朱对中国式启蒙或欧洲启蒙的中国起源的叙述综合起来看,“启蒙”便呈现出复杂的面目。与其说它是中国思想史叙述的一个基本范畴,不如说这个带来纷争的范畴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启蒙概念的经典出处,作为18世纪的精神象征被20世纪不断问及的定义,是康
③它既是当》(》)。德的文章《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下文简称《什么是启蒙?
④时著名辩论的基础文本之一,也是现在关于启蒙的对话必须回溯的核心文本。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简单明了:“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状态。自
我招致的不成熟”不在于没有理智,而在于不经他人引导就没有勇气去运用理智。
⑤正如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因此启蒙的基本诉求就是:“Saereaude p
①。这与欧洲启蒙运动的自我阐述梁漱溟的判断是,西方文化重视“理智”而非“理性”
,属泛泛之论,而理性与理智的区虽有差异,但仍可贯通。说欧洲启蒙是“理性时代”
别须在追问此“理性时代”的“理性观”之后才可能得到展现。
②——理性之国》,《参见梁漱溟:《中国—梁漱溟全集》第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35页。
纯粹理性批判》直接标出德文本(K.R.V)AB两版标准③本文援引的康德著作,除《
,有的地方后附德文本(码外,其他均标出中文译文页码(著作集本亦标卷数)BD)页
。中译文分别来自以下两个译本:康德:《码(著作集本亦标卷数)历史理性批判文
,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7卷,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6集》1990年;《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2008年。并据以下两种德文本做了校订:
,WImmanuelKantasistAulrunhesenund Deinitionen,herauseebenvon ggfg?Tf
,S:R,WEhrhardBahrtuttarteclam,1996;ImmanuelKanterkeinsechsBnden, g
,D:W,herauseebenvon Wilhelm WeischedelarmstadtissenschaftlicheBuchesellschaft ggg
。中译文改动处不再标出。此处参见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历史2005
。理性批判文集》
④
⑤——1,徐向东等参见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理智”3页。在康德主要著作的汉译中,此处的“
)一般译为知性。理智((知性)与理性的区别是支撑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区别Verstand
之一。在其社会政治思想、法权哲学、历史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的作品中,这种区别均不可忽视。
·22·
比较视阈下的启蒙
,而是“。在德在文章开头便强调的那样,这个诉求的关键词,不是“理智”勇气”
康德那里,勇气这个概念具有实践哲学及人类学上的确切含义。勇气并非激情,而是“基于原理与德性。理性在这种情况下给予果敢的人以自然有时拒绝给予他的坚
①这就是说,启蒙首先诉求的,是人的,且真正的勇气只能“。强”通过理性唤起”
理性而非理智。不经他人引导运用理智的前提,是理性的自我唤起。作为进一步论
》的下文,康德便将启蒙所需要的东西清楚地表达为证的结果,在《什么是启蒙?
“。其确切的含义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任何人作为学者
。同时,康德将启蒙的重点放在了宗教方面。②在全部听众面前所能做的那种运用”
不过,在康德关于启蒙的界定和主张中,存在着悖论。
康德启蒙论述的关键环节是理性及其公开使用;与之相对的则是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与理性之私人使用。要理解康德启蒙学说的深意,就必须参考他在其他地方对
世界公民视角下的通史之理念》(下文简称《通史之理理性及公开性的界定。在《
念》)一文中,康德对启蒙给出了一个简短的历史哲学的论证。作为全人类的能力,理性能力的发挥不能体现在个人身上,而必须体现为一个历史过程。理性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尝试、练习与授课,每个世代都要把自己的启蒙流传给下一代,以便
③理性最终在历史长河中到达其目标。
推演康德的论证,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启蒙就是人类的理性发挥自己的力量。而理性绝非仅在某个时代发挥自身的力量,因此启蒙包含着世代之间的传承,而并不仅属于某个特定时代。特指意义上的18世纪启蒙运动,当属于某个绝对的时刻,即理性将要达到其全部目的的时代。其标志是理性开始认识自己的界限。换言之,康德批判哲学的出现本身,就是最终启蒙之标志。
》的论述中,勇气作为基于德性的坚强,是被理性激发和唤起在《什么是启蒙?
——也就是不成熟———正属于发挥理性力量时的缺陷。在达到其的。那么,缺乏勇气—
全部目的甚至界限之前,理性既然必须通过世代之间的教化与训练得以传承,那么很显然的是,理性自身是必须被引导的。启蒙后的成熟状态中理智无需被引导的条件在
。在《于,理性必须被他人引导。康德启蒙论述的首要关键词,即“引导”什么是启
》之类的刊物评论中,被引导这个概念指示着不成熟。但在例如《道德形而上学》这蒙?
样的实践哲学作品中,被引导恰恰是成熟的基本条件。“教师向他的学生的理性询问他要
。”④这就引导他的理性)教给学生的东西,如果学生不会回答该问题,教师就提示他(獉獉獉獉獉獉
①
②
③
④,《参见康德:《实用人类学》康德著作全集》第7卷,第251—252页。,第2参见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4—25、29页。,第4页。参见康德:《世界公民视角下的通史之理念》之第二命题,《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附释:一部道德问答手册的片段”康德著作全集》第6
卷,第490页。括号内是康德原文,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23·
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2期
是说,启蒙就是引导被启蒙者的理性,以便他的理性唤起其勇气,最终在对理智的
通史之理念》第二命题的说明所显示,理性的发挥运用上不再需要被引导。正如《
需要练习。这个特点与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判断力相仿。在《纯粹理性批判》关于先验判断力的导言中,康德以“仅能练习”明确区分了理智与判断力。“虽然理智能用规则来进行教导和配备,但判断力却是一种特殊的天赋才能,它根本不能被教导,而只能被练习。因此判断力也是所谓天赋机智的特性,它的缺乏不是任何学校可以
①弥补的……”
在他关于启蒙任务的所有论说中,康德只是诉诸理性可以被运用、被练习,但从未说过理性可被教导。在关于德性教育的讨论中,康德把对德性的“教授”和对理智
,其实质内容仍然是“教导”做了精细的区别。即使可以谈论对德性的“教授”练的“
②而启蒙据此才能在世代之间传承。。因为这需要事先对理性力量的尝试和练习,习”
综合以上引述可以发现,康德对于理性、德性、勇气等的教育特征的描述和判断力相同,而不同于理智。如此,理性属于特殊的天赋才能,既非人人现成拥有,也非学校教育可以弥补。
如果综合康德在各处对理性的阐述,那么这个结论也许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惊人。对于康德哲学而言,纯粹理性与人人拥有的理性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严格地说,后者不属于先验哲学,而属于人类学以及关于人这个物种的发展可能的历史哲学。由于后者进一步牵涉关于人的法权、政治、道德与教育问题,必须得到适当的澄清。康德完全承认,人是大地上唯一具有理性的受造物,理性会在人身上充分地发展出来,但他立刻加以限制说,这种充分发挥,“只能是在全物种的身上而不是在
”③康德的论证包含了一个关键的环节,即理性必定通过历史中代际每个人的身上。
的传承、启蒙而发挥。换言之,只要人这个物种尚未在全部历史中经历启蒙完成的
,理性就不可能在每个人身上全部发挥出来。理性对时代(他本人的时代仍然如此)
于人决非是现成的。对于实践理性或作为其产物的德性而言,情况也是如此。
,可以发现,恰恰由于理性只是一种决把这个论点回扣到康德的《通史之理念》
——包括《》的那个阶非已经具备,而是应该具备的能力,历史各阶段—什么是启蒙?
——的启蒙才是必要的。这也就意味着,在启蒙尚未普遍完成的时代,总有尚未段—
》带来了麻烦。因为后者既然将具备理性的人。然而,这个论点却为《什么是启蒙?
,在一切事情上,“那个时代的启蒙内容表述为“任何人”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
,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康德已经认定,人人都已现成地具备了理性(因为,自由”
。存在这种差别与其说是允许人们拥有运用自己尚未具备的能力的自由,是虚伪的)
①
②
③
·24·/K.R.V,A133B172.,《参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第487页。,第4页。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下载地址:37启蒙视阈下中西_理性_观之考察_丁耘.Doc
【】最新搜索
启蒙视阈下中西_理性_观之考察_丁耘
一年级下品德教学计划_图文95
下列标准成本中,其分类依据考虑了生产经营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损耗
《掌声》评课——主线教学的探索46
39八上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
中华魂演讲比赛解说词70
19团队精神
转化后进生的证明材料y
16小学二年级乘除一步计算法应用题
98五年级语文60—84课时
本文关键词:启蒙视阈下中西“理性”观之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8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