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民与立国: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话语选择
本文选题:citizen + 现代国家 ; 参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随着近代中国越来越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知识分子日益认识到必须取道国民性改造的路径来建立中国的现代国家,翻译西方citizen概念则是实现国民性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从19世纪中期到五四运动前夕,citizen在中国的翻译大致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翻译术语多元化的阶段、国家主义的国民观阶段和个人主义的国民观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不仅citizen被翻译成不同的术语,而且还被赋予不同的涵义。这些术语和涵义后面隐含着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现代国家的不同构想。citizen在当时的汉译方式表明,术语翻译并不仅仅是一个从文本到文本的过程,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具有明显的"翻译现代性"含意。
[Abstract]:As modern China became more and more colonized and semi-colonial, intellectuals increasingly realize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take the path of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to build a modern country in China.Translation of the western concept of citize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From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ev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the translation of citizen in China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stage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ranslation terms, the stage of nationalism and the stage of individualism.In these stages, not only citizen is 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 terms, but also given different meanings.Behind these terms and meanings, it is implied that intellectuals' different ideas for China's modern state. Citizen's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at that time indicated that term translation was not only a process from text to text, but also an important political activity.It has obvious meaning of "translation modernit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4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0BZZ0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840006)
【分类号】:D092;D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万齐洲;;“公民”观念的输入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从“citizen”的汉语对译词谈起[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郭忠华;;清季民初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想象——以citizen、citizenship汉译为中心的论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郭双林,龙国存;“国民”与“奴隶”——对清末社会变迁过程中一组中坚概念的历史考察[J];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吴春梅;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贾立臣;贾立军;;重新认识俄共(布)筹划国共“党内合作”的动因[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王福湘;;“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六)——陈独秀与鲁迅教育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徐国利;;传统与现代二元教育和安徽现代文化名人的成长——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朱德军;“民本”思想与儒家“民主”精神的历史演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方国武;;试析晚清文化传播的两种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刘际钢;陈独秀与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J];安徽史学;1999年04期
10 张允熠,郝良华;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2 王敦琴;;张謇“中体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周成平;;“甲辰之役”百年祭[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4 叶孟魁;;瞿秋白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的全面提出[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洪英;;瞿秋白对殖民地国家革命前途理论的中国化[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6 唐宝林;;陈独秀与瞿秋白(续)[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7 梅良勇;魏瑞香;;瞿秋白的宗教观及其现实意义[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8 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马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主流地位及其创新基础[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10 陈增辉;;李大钊的孔子观——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韩艳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陈浩;间谍活动的国际法规制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齐娜;语文教学中哲学素养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周林峰;论《能源宪章条约》投资仲裁条款及对我国能源合作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车瑜;;对Citizenship汉译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辜正坤;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万齐洲;;“公民”观念的输入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从“citizen”的汉语对译词谈起[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郭台辉;;中日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构建——从明治维新到辛亥革命[J];社会学研究;2011年04期
5 郭台辉;;Citizenship的内涵检视及其在汉语界的表述语境[J];学海;2009年03期
6 高力克;;梁启超的公民民族主义及其困境[J];政治思想史;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凬;;国家认同的价值诠释[J];学术论坛;2010年12期
2 韩志伟;倪娜;;反思的现代性——黑格尔政治哲学的一个维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3 朱旭东;;警察制度的确立与现代国家的成长——以欧洲国家为例[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陈伟;;汉娜·阿伦特与自由主义之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叶麒麟;;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嬗变透析[J];学术探索;2006年05期
6 张健一;;现代国家认同与国家权力合法性分析——兼与徐勇教授商榷[J];东南学术;2008年02期
7 岳成浩;;“国家理由”的现代意蕴——对“reason of state”的历史解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李远行;传统复兴?现代化?──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体视角与功能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姚尚建;;浅析政府人的现代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10 尹保云;;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历史定位[J];理论参考;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倩;;契约型政府信任关系:工具的与历史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2 彭学农;;对《帝国》的批判性分析——评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3 肖瑛;;构建总体性的友好社会——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4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5 张家安;;国家(权利让渡的具体产物)——再论社会契约论的真理性[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孔繁斌;;民主治理研究:一个承认政治的框架[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旭东;;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认同之关系:几个概念的辨析[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李路曲;;论新加坡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9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刘春荣;;全球化与政治策略[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10 朱伦;;关于民族自治的历史考察与理论思考——为促进现代国家和公民社会条件下的民族政治理性化而作[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绍光;现代国家的八大机制[N];中国财经报;2003年
2 ;现代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辩证关系[N];铁岭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吴铭;甘阳:从“民族-国家”走向“文明-国家”[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4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孔新峰;沃特金斯:西方政治学界鲜为人知的学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杨雪冬;风险社会中的制度想象力[N];文汇报;2007年
6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现访学于普林斯顿大学 应奇;从“西化”到“化西”[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木石心;政教、历史与精英[N];法制日报;2009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吴冠军;“9·11”周年祭:诺亚方舟驶向何方?[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杨雪冬;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与国家自主[N];学习时报;2006年
10 思郁;后现代政治的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忠华;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2 叶颖;普世秩序的多元表达[D];北京大学;2007年
3 徐露辉;政治整合论[D];浙江大学;2009年
4 吴永华;现代自由的谱系: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6 储诚喜;哲学诊断与当下关切[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素艳;从宏观政治到微观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8 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D];复旦大学;2006年
9 徐越倩;治理的兴起与国家角色的转型[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王蒙;中国现代国家成长过程中的政治整合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倩;民族主义:历史、现状与未来[D];厦门大学;2006年
2 贾婕;论乌托邦范畴的人文价值[D];山西大学;2007年
3 柳闻莺;现代性与儒家心性之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马俊红;吉登斯现代性西方国家权力思想的理论分析[D];山西大学;2008年
5 陈媛;权力的“政治解剖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潘建屯;超越现代性的阿伦特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君;公共政策评估质量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肖文欢;极权主义与公共政治[D];兰州大学;2008年
9 刘国栋;国家构建与后发现代国家政治民主化基础的确立[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陈舒;现代国家的法理学基础[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31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3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