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现代政治宽容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0 20:43

  本文选题:现代政治 + 政治宽容 ; 参考:《华侨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摘要】:宽容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问题。现代政治中宽容不仅是一种价值和理念,还被宪政体制或制度所承载,政治宽容既是一个政治伦理思想和伦理理念,又是具体反映在制度创制和设计上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活动。对现代政治宽容问题进行研究,既是现代政治伦理发展的理论需要,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跨学科、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归纳与演绎、比较分析方法与系统整体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现代政治宽容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体内容和创新之处主要有: 考察现代政治宽容产生的历史前提以及政治宽容思想的形成。从共时性视域来考察,政治宽容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生、市场经济的发展、近代国家的产生,尤其在近代欧洲历史上的宗教斗争是分不开的。从历时性视域来考察,现代政治宽容的历史发展可到追溯古代宽容思想的产生,近代宽容思想的展开乃至现代宽容思想的形成。 系统阐释了现代政治宽容的基本内涵。首先明确现代政治宽容和现代社会的产生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政治和传统政治在历史形态、价值范畴上有着重大的区别。这其中包含了:政治权力的安排与配置上体现现代政治权力的审慎与克制;现代政治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旨归,以人之平等确立人存在的意义,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以人权和法律为现代政治之底限;在现代政治的运行手段和方式上体现现代政治的公共性与开放性。由此现代政治宽容的内涵可以阐述为:现代政治宽容是以法制为基础的制度规范体系;是政治领域内的公共美德;是以政治协商、监督、制衡为表现内容的政治实践活动。厘定现代政治宽容内涵是现代政治宽容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深化现代政治宽容研究奠定基础。 提出并分析现代政治宽容的建构问题。从现代政治中执政有效性的逻辑、行政与施政的依法与文明、现代公民文化三个维度,具体阐述执政有效性的内在逻辑和执政有效性的外在逻辑表现;从打造服务型政府、人性化行政与施政、以理性与责任行政与施政、行政与施政的公开和透明表现现代行政与施政的依法与文明;从公民对政治的认同和参与以及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监督和评价构建现代公民文化的特质。 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性表征上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宽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我国政治宽容研究要着眼和落实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政治改革与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立足国情,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宽容实践中,如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这些有着独特优势的实践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我们也在包容差异、宽容多元的基础上寻求和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一道发展进步。
[Abstract]:Tolerance is an old and new problem . The tolerance of modern politics is not only a kind of value and concept , but also carried by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or system . The political tolerance is not only a political ethics thought and an ethical concept , but also a concrete reflection of political practice and political activity in the system creation and design .

The historical premise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nc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hought of political tolerance are explored . From the time of view , the historical premise of political tolerance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apitalism ,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 the generation of modern countries , especially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 are inseparable . From the diachronic perspective ,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nce can trace back the emergence of ancient tolerant thoughts , the spread of modern tolerance ideas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tolerance ideas .

The system illustrat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nce . Firstly , it is clear that modern political tolerance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society are inseparable , and modern politics and traditional politics have great differences in history form and value category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tolerance . From the logic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ruling in modern politics ,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dministrative and governance , and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itizen culture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external logic performance of the ruling effectiveness .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service - oriented government ,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 the openness and transparency of administ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 administration and governance are the law and civilization of modern administration and governance ; from the citizen ' s ident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nd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of citizens ' political life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itizen culture are constructed .

China ' s political reform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 the system of the people ' s congress , the regional autonomy system and the grass - roots democratic system .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以宽容 得平释[J];中国保安;2010年10期

2 张俊华;;告别火刑柱——《宽容》[J];杭州(我们);2011年06期

3 乐云;;港珠澳大桥被“叫停”教给了我们什么[J];学习月刊;2011年13期

4 刘飞轮;;构建有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路径分析[J];价值工程;2011年19期

5 美丫;;每个人都会老去[J];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2011年07期

6 房玉霞;李业翠;;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7 徐贲;;公民社会需要公民风范[J];黄金时代;2010年06期

8 霍海燕;;中国公民社会参与视角下的政策过程[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9 葛新胜;;宽容[J];江淮法治;2011年11期

10 马新民;;当前我国公民社会责任现状及其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宏强;;政府社会管理的前提及面临的问题[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2 赵学升;羊震;;走近和谐: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多维性建构——以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制衡与互动为视角[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4 苗海强;曹海涛;;公民社会与中国农村[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洪瑾;;公共危机中的公民知情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秋菊;;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龙静云;;民间组织在现代公民社会中的道德整合功能[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王宏斌;;中国的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明伟;;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谢均才;;公民社会与政府,相生相克:香港推广公民教育的经验[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泳;重提宽容、宽厚和宽松[N];经济观察报;2010年

2 吴辉(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党要融入公民社会[N];北京日报;2004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舒迪;公民社会项目:帮助中国NGO组织[N];人民政协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李磊 ;NGO与公民社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5 本报评论员;宽容大气长春人 自强不息图振兴[N];长春日报;2008年

6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马戎;公民社会的人际观还未形成[N];济宁日报;2008年

7 特约评论员 朱健刚;公民社会建设:机遇和挑战同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组织30年》主编 王名;迈向公民社会[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兵临;公民社会:将“人”字越写越大[N];检察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建松;对待“山寨文化”该宽容还是抵制[N];经济参考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响;政府公民间沟通的信息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喜梅;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李海新;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尹保红;政府信任危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乃圣;公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冯粤;公民信息权利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伍洪杏;行政问责的伦理审视[D];中南大学;2010年

9 王建磊;公民视频新闻传播及影响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曾玉梅;公民社会与网络社会两种理论路径下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刚;电子治理视角下的政府网站安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王勇;公民社会与新闻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万红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丽娉;当代中国政府与公民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魏万宏;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6 张萌;欧盟公民社会政治参与的途径及其影响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7 韩东旭;国民幸福的政治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晓燕;变迁中的治理理念及中国实践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艳;中国公民能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石磊;公民社会的组织化与中国的宪政发展[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32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32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5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