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联邦制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1 17:16

  本文选题:联邦制 + 政党制度 ; 参考:《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01期


【摘要】:与单一制相比较,"联邦制天生就是不稳定的",如何维持联邦的稳定一直是联邦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关于联邦制稳定性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三条主要的路径——宪法路径、社会路径和政治路径。宪法路径将联邦制视为一种谈判机制,其核心是政府间的权力划分问题,它强调宪政结构在维持联邦制稳定过程中的作用;社会路径则关注联邦制与社会多样性之间的关联,强调各种社会因素(如基于种族、族群、语言、宗教、经济等因素而形成的认同上的差异)在维持联邦稳定过程中的作用;政治路径则认为社会路径忽视了这些社会条件得以产生的政治环境,强调政治因素(如政治结构、政党制度或代表制度)的重要性。尽管在很多时候,选择联邦体制的初衷就是为了化解社会中原本就存在的各种潜在的冲突,但是,联邦制的建立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吸纳并消化这些不稳定因素。有些联邦体制本身非但无力消解这些社会性的不稳定因素,而且它自身就蕴含着各种结构性的不稳定因素。但无论是社会性的不稳定因素还是结构性的不稳定因素,只有当它们难以为体制吸纳时,它们才会成为现实的不稳定因素。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system, "federalism is inherently unstable", how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Feder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federalism. The discussion on the stability of federalism has formed three main paths: constitutional path, social path and political path. The constitutional path regards federalism as a negotiation mechanism, the core of which is the division of power between governments, which emphasizes the role of constitutional structure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federalism, and the social path focuse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ederalism and social diversity.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various social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ces in identity based on race, ethnicity, language, religion, economy, etc.) in the process of maintaining federal stability; The political path considers that the social path ignores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se social conditions can be produced,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olitical factors (such as political structur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or representative system). Although in many cases federalism was chosen to resolve the potential conflicts that already exist in society, the establishment of federalism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bsorption and digestion of these uncertainties. Some federal systems are not only unable to dispel these social instability factors, but also contain structural instability factors themselves. However, whether they are social instability factors or structural instability factors, only when they are difficult to be absorbed by the system, they will become the real unstable factor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
【分类号】:D0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利敏;;关于联邦制分权结构的比较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02年00期

2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魏建国;;西方自由与权利的合法性来源与存在样态——从古典到现代的历史考察[J];北方法学;2009年04期

4 魏建国;;“科学主义”对大陆法系影响的考察与反思[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5 高德胜;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王鹤亭;;“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鲁篱;万江;;多权力格局的冲突与协调——以本轮房地产调控为中心所展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戴昌桥;江远山;姚荣杰;;在国家与地域之间:论陈炯明的国家建设思想[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9 张定淮;孟东;;是“剩余权力”,还是“保留性的本源权力”?——中央与港、澳特区权力关系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提法[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9年00期

10 侯万锋;;国家结构形式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书文;;政府间纵向关系的“中国模式”:体制架构与改革方向——基于要素分析的视角[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炼石;;中国地方分税制的理论与实践[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3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5 张继才;;李大钊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国家结构的思考[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红光;联邦制理念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曾婧婧;中国央地府际科技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馥源;政府间关系与城市治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吴帅;分权、制约与协调:我国纵向府际权力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龚文婧;英美地方自治制度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龙长安;近代中国联邦制运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潘俊强;论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法理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任峰;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责任[D];吉林大学;2011年

9 徐承彦;论转型期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行为[D];厦门大学;2003年

10 孙午生;普京的社会发展道路[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长亮;权利保障视野下的检警关系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2 赵坤领;代表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盛函;论中国反垄断法的区际冲突与协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潘国建;从“一国两制”看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郎志恒;财政权、分税制与我国央地财政关系[D];郑州大学;2011年

6 彭高凡;论违宪审查制度的平衡功能[D];安徽大学;2011年

7 蔡宏彦;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姜宝莲;我国蒙古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鑫;“联省自治”思潮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发展[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汪涛;欧洲统一的梦想与现实——马斯特里赫特以来欧洲一体化的深化与扩大[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凤玲;试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J];攀登;2000年06期

2 周淑真;对政党制度问题的几点认识[J];新视野;2000年06期

3 曾宪章;浅论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J];胜利论坛;2000年05期

4 谢佑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初探[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楚庄;;政党、政党制度以及评判政党制度的标准[J];民主;2000年09期

6 戴澄东;;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区别[J];江苏政协;2000年09期

7 杨淑湘;对政党制度的经济学透视[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汪伟全;衡量政党制度的四个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新发展[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楚庄;中国的政党制度是更高、更切实、更广泛的民主政治制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楚庄;;中国的政党制度是更高更切实更广泛的民主政治制度[J];民主;200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闫志民;;我国合作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柴宝勇;;论政党制度的分类、比较与评价标准[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3 张云新;;世界政党制度与我国政党制度的比较[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淑真;降瑞峰;;构建政党政治学科 推进政党制度建设 “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学术研讨会综述[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钟德涛;;完善政党制度 建设政治文明——关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坚持、完善和创新的思考[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6 张锡镇;;泰国政党制度向一党独大制过渡[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7 程天权;;用哲学的观点认识当代政党制度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A];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周淑真;刘红凛;;加强我国政党制度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综述[A];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牛有成;;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朱昔群;;政党政治市场与政党制度的变迁[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录生;政党制度的伟大创新[N];贵州政协报;2006年

2 王录生;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民主党派的历史使命[N];贵州政协报;2008年

3 冯筱白;多党合作是政党制度的科学实践[N];团结报;2009年

4 市委党校教师 李翔;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N];运城日报;2009年

5 遵义市社科联主席 李学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N];遵义日报;2009年

6 张庆 孙冬青;博采众家之长的新型政党制度[N];联合日报;2009年

7 张作祖;西方政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N];新疆日报(汉);2009年

8 戴立言;政党制度与反腐败[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9 戴立言;反腐败与政党制度辨析[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

10 记者 王艳;学习《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N];周口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月英;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坚持和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宋效峰;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政党制度的视角[D];山东大学;2009年

3 徐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与运行(1949-1956)[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耿百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东亮;国家财政补助政党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社会基础[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士平;政党制度功能输出:一种探讨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新视角[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婷婷;中苏政党制度形成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4 刘s

本文编号:1783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83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0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